蒋碧薇和徐悲鸿
几家欢喜几家愁,这个时代不乏勇敢的女子,却不能有永远美好的爱情,历尽千辛和爱人终成眷属,结局一定是美好的吗?这是我最觉心痛的地方,有过如烟花般的绚烂,却有繁华落尽一地的忧伤,幸甚悲甚?
那个叫蒋棠珍的女子是怎么样答应一个并不怎么熟识的中年男人对她发出私奔邀约,那个时候我不知道她是怎么想的,怎么会义无反顾的答应了,也许在此之前她就偷偷的爱上他了吧。其实有才学的男人一直是女人的劫,自古皆然。徐悲鸿艺术家的气质可能是与生俱来的吧。一种魔力让她就在他的指引下,躲开父母,雇一辆黄包车,乘船离开故土来到异国他乡。可能在答应的那一刻她就没有时间去思索,可能她厌倦了平淡的生活,想要一份刺激,这个男人给了她一个前所未有的感觉。总之,这个男人是她的大劫。在离开的那一刻,蒋棠珍已经死了,活着世上的是蒋碧薇,是悲鸿戒指上的“碧薇”。“每每,我望着这个熟悉却又像是非常陌生的男人,我内心喜悦,但也有如梦似幻的感觉,我经常在问自己,这一切难道果真是真实的吗?”多年之后,当蒋碧薇回忆起这段的时候,我想这段话应该是最真实的。夏花般绚烂的爱情终有平淡的时刻。
当父母不得不抬一具装了石头的棺材,蒙混已经定了婚约的亲家时候,她也斩断了自己的后路。无路可退只能拼命抓住现在。生活如果也是一袭华美的袍子,那么有虱子的袍子也一定是在的。现在的我们只能从蒋碧薇的《我与徐悲鸿》中窥探的到一点他们当年生活的影子,私奔是美的,生活是现实的,尤其是从小大家闺秀的蒋家大小姐,好像生活并非那么如意。艺术家最艺术的地方是不懂生活,徐大师应该也不怎么会生活,虽窘迫的日子但大师高雅的爱好并不能丢,大师要作画,要学习。生活终究不止是卿卿我我就可以的,穿衣吃饭才是生活真正的主题。鲁迅先生曾说过,娜拉出走后终究是要回来了。在被平淡拮据的生活逼仄到墙角的时候,不知道蒋小姐有没有后悔。至少在《我与徐悲鸿》中我们好像看不到那个时候快乐的影子。
半年之后,徐悲鸿携妻子蒋碧薇回国。所幸蒋家父母并不怪罪这个艺术家拐带自己心爱的女儿,反而对他们的境遇万般同情,并且给予资助。但是后来的日子,从上海到北平,穷依然是生活的主题。“自从到了北平,我们一直很穷,徐先生通常都在北大吃饭,或者是参加应酬,碰到家里青黄不接的时候,他也多半不大在意。”反而蒋小姐得当掉自己的首饰已补贴家用。当然无任何浪漫可言。即使后来到了法国,依然穷困潦倒,与当年宜兴蒋家的日子决不可同日而语。正像蒋碧薇说的经常在深夜里内心的焦灼会迸发出来“怎么办呢,怎么办呢?”而不仅仅是生活,“因为(结婚)八年来,我(蒋碧薇)觉得他(徐悲鸿)从来就不会在感情上对我了解我关爱”,也许我们不能只听信这个后来怨恨爱人始乱终弃的女人,她的一面之词,但总能看出来他们的爱情并如春风般和煦。
艺术家的追求在于自己的浪漫的艺术生涯,他人生的目的地是艺术的高峰,所以他的目标是法国。人世的痴爱是凌乱的,很可惜在蒋碧薇的回忆里,好像他们的爱并不如人们想象的轰轰烈烈,更谈不上细水长流。但是徐悲鸿为蒋碧薇留下的几幅画让我们看到了,大师也有细腻的爱。大师的笔下,这个女人有着那么沉静的美,那种温柔又不失妖媚的女子是大师心中的那个爱人吧!
他们也曾有过甜蜜的爱情,只是大师并不懂如何照顾爱妻,才使在经历了私奔刺激的蒋碧薇感到了深深的失落。她终于相信,世上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爱情亦然。在她的描述中,我们可能看到的是四个现代的词语:性格不合。生性喜好热闹,并且受过高等教育的蒋碧薇并不甘于做艺术家幕后的妻子。她也积极社交,与大师的好友张道藩等人过从甚密。爱是沙,指缝稍不并拢,就会哗哗的洒落一地,大师却依然不改自己本性,常常因为自己的无计划使原本就不富裕的生活捉襟见肘,大师也不得不经常回国筹钱,更加给了蒋小姐发挥自己社交特长的空间。蒋碧薇的性格让我想到了陆小曼,也许她在交际上不如陆小曼,但与陆小曼相同的是,蒋碧薇可能需要的也是如徐志摩般的风流艺术家,而不是徐悲鸿这种有私奔的勇气在生活中却无法保持火一般的热烈。他们相遇,相知,鼓足勇气与现实抗争,但是最终还是败给现实,于是两两转身,深刻的却无法告别,剩下的时间不是用来怀念,而是互相伤害,其实还不如当时擦肩而过,感受那一瞬间,时光阡陌交错,呼啸而过带起的风。
这个男人,终究有过纯粹的疼爱她的时刻。最起码在决定带她私奔的时候内心里对她的感觉肯定是如沙滩般柔软。当那十来岁的女子摆脱父母到达约定的地方,见到那个愿意带她私奔的人的时候,她一定笑得如最美的春风,但一世最美的爱情却走到悲伤的尽头。即使大师以后与自己的学生孙多慈有再华美的爱恋,当他想起的时候终是未及回首已然苍凉。即使蒋小姐后与多情的张道藩厮守,当她想起也终将叹息倾城之恋终变为满地的凄凉。他们终究相爱过。有过惊天的私奔却无法相守到老,值不值得,我们得明白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
私奔,这个词,我总觉得是一个很美的,让人听起来有点垂涎欲滴的词语。也许从古代开始,凤求凰就是一个让女人们内心蠢蠢欲动的流觞。民国的女子,她们内心的情感也许有时山呼海啸波涛汹涌,有时又能卑微到尘埃里。如今再翻看这些旧事,我居然有微微的心酸。我们无法理解,因为我们毕竟不是同类,但我们终会理解,因为作为女人,我们始终羡慕。
我一直觉得我们很多人都该是民国的女子,也许在民国,我们就会是孙多慈,还可能是林徽因,总不至于去孤单苦闷的这么爱着。我们羡慕那个时代,羡慕那些人,尤其是羡慕那个可以挣脱藩篱去私奔的女人,也盼望有人能与我浪迹天涯。多少次在梦里为那个人留下一滴泪,剥开梦的衣裳,假装拈花微笑,不经意却发现无法平伏心跳。怀念的梦里是一张脸,棱角分明,笑容一如冬日的阳光,温暖幸福,那个人在我梦中出现,梦醒时只剩了怀念。其实终是因为那个人没有愿意带我们浪迹天涯的勇气。生而不是为爱情,却逃不开爱情的前世今生,独自喝下了爱情种下的蛊,蓦然回首发现原来只剩下没有勇气的爱情。现在的我们只能把爱的私奔,看成是一次与爱人的浪漫旅行,也许我们会有另一番收获。不觉得放肆,却觉得很美。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