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与妻子孔德沚的传奇婚恋(2)

茅盾与妻子孔德沚的传奇婚恋(2)

摘要:在茅盾的回忆录中,他用饱蘸感情的笔,回忆夫人孔德沚勤劳、默默无闻的一生,把一个真实的妻子形象留在自己的著作里,同时也留下了一个相随相伴、相敬相爱半个世纪的人间伉俪的故事。

本来,沈德鸿的内心就很矛盾,自己是个新派青年,怎能向旧式包办婚姻低头,更何况对方是一个不识字的女孩儿。可母亲的一番话,却又使他不得不再仔细地考虑考虑:母亲一人维持着这个家已是很不容易了,如果自己再悔婚,母亲会很难办。命运的安排、社会的态度、母亲的辛劳……作为儿子,他其实没有多大的选择余地,于是,沈德鸿平静地对母亲说:“老婆识字不识字无所谓,嫁过来后,母亲您可以教她读书识字,也还可以进学校读书。”

眼见儿子同意了,陈爱珠很快就与孔家敲定了婚期。春节一过,沈德鸿和孔家的那个女孩儿就拜堂成亲了。

然而,新婚第二天,就发生了一件让陈爱珠母子倍感吃惊的事。原来,他们心里想,孔家的小姐虽然没上过学,但总该识些字的,谁知陈爱珠一问新娘子,才知道她只认得一个“孔”字和从1到10的数字,对外面的世界更是一无所知。从婆婆和丈夫那失望的眼神中,新娘子也觉得自己羞于见人。当她和沈德鸿在第三天回门拜见自己的父母时,她在阁楼上同母亲大吵了一架。她恨他们为什么不让她读书,丈夫和婆婆都知书达理,自己却不识字,哪有共同语言?

当新娘红着眼睛回到婆家后,陈爱珠得知了原委,便安慰她说:“这么一点事儿也值得哭,你想学还不容易。只要肯下工夫,不怕年龄大学不成。我虽然没有读过多少书,教你还不费力。”沈德鸿则比她母亲想得更远,望着新娘淳朴的面庞、渴望知识的眼神,他深感妻子不识字和对外面世界的无知并不是她的责任,更不是她的过错,自己有责任帮助妻子“站”起来。他不仅没有嫌弃妻子,还引经据典给她取了个名字———孔德沚。半个月后,沈德鸿留下孔德沚在家陪伴母亲,自己回到了上海。

孔德沚聪明好学,在陈爱珠的帮助下,学习进步很快。后来还进入了丰子恺的大姐在石门创办的私立小学———振华女校学习,仅1年半的光景,她就学会了写信和阅读简单的文言文。由于孔德沚母亲患了重病,孔德沚不得不辍学回家伺候母亲,直至3个月后母亲病故。由于害怕功课跟不上以及担心婆婆一人在家太孤单,孔德沚不愿再回振华女校读书,打算在家自学。她订了个自学计划,上午由婆婆教古文,下午练习写作文。如此这般坚持了半年光景,孔德沚听人说湖州湖郡女塾不错,就又到湖郡女塾读书。不料,湖郡女塾是一所以教授英文为主的教会学校,孔德沚一点英文基础也没有,几个月下来,收获不大,于是,她不得不又回到了乌镇。陈爱珠见媳妇学习的欲望如此强烈,便决定让她到上海儿子身边,以便儿子好好地教她。1921年春天,陈爱珠带着孔德沚从乌镇来到了上海。母亲和夫人的到来,解了沈德鸿的寂寞之苦,尤其是见妻子几年下来已经达到了高小的文化水平,沈德鸿的心中更是高兴不已。

1920年7月,上海成立共产主义小组。沈德鸿在发起人之一李汉俊的介绍下,加入了共产主义小组。11月,沈德鸿接替王莼农主编《小说月报》。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沈德鸿以共产主义小组成员身份成为中共最早的53个党员之一,并利用在商务印书馆工作的有利条件,担任了中央联络员,负责将来自全国各地基层组织的信件转呈中央。而每封来信,外封写“沈雁冰”,内封则写“钟英小姐”,有时则直接写沈雁冰转呈钟英小姐。久而久之,同事们纷纷猜测,“钟英小姐”不会是沈德鸿的情人吧?关于沈雁冰和“钟英小姐”关系的种种猜测自然也传到了孔德沚的耳朵里,再加上沈德鸿经常到深夜才回家,这使得一向以为丈夫编稿子很忙的孔德沚不能不产生怀疑。为消除误会,在征得组织上的同意后,沈德鸿向妻子和母亲“坦白”了自己的身份,并告诉妻子“钟英”是“中央”的谐音,根本就没有这么一位“小姐”。孔德沚恍然大悟,便更加全心全意地支持丈夫的工作。

1921年冬,陈独秀夫妇被捕,为避免遭特务追查,党的会议改为不固定地点召开,有时就在沈德鸿家开会。每逢这时,孔德沚就会在外面放风。孔德沚,这位平凡的女性开始追随丈夫一道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之中。

在瞿秋白夫人杨之华和妯娌张琴秋(沈德鸿弟弟沈泽民之妻)的帮助下,孔德沚开始从事妇女工作。她深入到工人当中,通过教职工夜校结识了许多女工,还把叶圣陶的夫人胡墨林拉去一道教女工认字,宣传革命道理。1925年,经杨之华介绍,孔德沚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五卅惨案”发生那天,沈德鸿、孔德沚、杨之华等人随着上海大学的宣传队加入到声势浩大的游行队列中,孔德沚和杨之华还随学生队伍一起,边游行边演讲。虽然孔德沚的口才没有杨之华好,但她发自内心的真情演讲,同样博得了听众的阵阵掌声。沈德鸿被妻子的行动深深地感染,在人群中拼命为她鼓掌。此时的孔德沚早已不再是当年孔家的“阿三”了,通过学习文化和思想上、政治上的锻炼,她已成为了一名共产主义战士,沈德鸿“创造”了一个爱人,也“创造”了一个同志!

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10月,国民革命军攻克武昌,中央国民政府也从广州迁到了武汉,沈德鸿接到了党中央派他赴汉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政治教官的命令。武汉的形势动荡不安,孔德沚放心不下沈德鸿,在和婆婆商量后,就随丈夫去了武汉。沈德鸿到武汉后,先是担任政治教官,后调任武汉《民国日报》主笔,负责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孔德沚则分在农政部工作,此时她已有了几个月身孕,但仍挺着大肚子为党工作。

1927年上半年,风云突变,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血腥镇压共产党员,革命遭到严重挫折。根据党组织的安排,沈德鸿将快要分娩的孔德沚送回了上海,自己则转入地下。不久,沈德鸿亦绕道回到上海。

大革命失败后的恶劣形势,迫使沈德鸿不得不隐居在家里,足不出户。他用4个星期时间写成了中篇小说《幻灭》,借笔下主人公静女士在革命与爱情中的“追求———动摇———幻灭”,抒写一些人在革命前夕的亢奋与失败后的幻灭感。由于不能用真名发表,沈德鸿便以“矛盾”为笔名将小说稿寄给了《小说月报》主编叶圣陶。叶圣陶说“矛盾”一看就是个假名,便建议沈德鸿将“矛盾”改为“茅盾”。1927年9月,署名“茅盾”的《幻灭》在《小说月报》上刊登,引起了巨大轰动。从此,“茅盾”便成为沈德鸿的正式笔名并伴其终生。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