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平:地方教育制度创新释放教育活力(2)

杨东平:地方教育制度创新释放教育活力(2)

寻求整体解决方案,破解农村教育突出问题

在地方改革中,出现了一些具有整体性的重要创新案例,在很大程度上破解了困扰农村教育的老大难问题。

江西省弋阳县通过办好农村学校,规范城区学校招生,促进农村学生回流,有效减少了城区学校的大班额现象,化解城“挤”乡“空”难题。2015年与2012年相比,乡村学校学生数量增加了9400人,增幅为30.68%;留守儿童比例下降,2800余名父母重新回到孩子身边。与此同时,改变了对农村学校的升学率评价,主要考核“辍学率”和后20%学生的成绩,弋阳县的初中辍学率明显降低,初中三年巩固率提高6.34%。同时,注重学校文化建设,“用良好的校风影响家风、改变民风”。成立乡村教育促进会、家校委员会,增强村校联系,在学校和村民互动过程中,有效改善了地方教育生态,在乡村文明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江西省上栗县、河南省内乡县等地同样通过强基固本,办好农民家门口的学校,有效消减了城区大班额现象。

四川省阆中市利用乡土资源改善校园文化,实施“朴素而幸福的教育”。校园建设杜绝大拆大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经加固维修后青瓦白墙的老建筑,朴素清爽,别具乡土特色。师生们用各种“土办法”装饰和美化校园,例如在教室、寝室的门上绘画,用学生的雕刻、绘画、书法、剪纸装饰校园,让校园洋溢着乡土文化的活力。秉持“生活教育”的理念,通过书香校园建设、劳动实践基地建设,积极研发乡土化、生活化的校本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实施有根的素质教育。为乡村教师改善居住和生活环境,在绩效工资、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向农村教师倾斜,使乡村教师能够在优美的校园中体面而有尊严地生活,为农村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提供了保障。

乡村教师待遇较低,是教师队伍不稳定的重要原因。湖南省泸溪县实行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制度,采取倾斜政策激励乡村教师,中心校教师的岗位津贴每月500元,而村小、教学点为1200元;村小教师一年比城里教师多1.44万元。此外,采取教师职务评审向农村教师倾斜、建设农村教师廉租房等措施,有效地改善了乡村教师待遇。2009年以来,有265名教师自愿去农村学校任教。

如何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是农村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湖南省实施“农村小学教师专项培养计划”,定向、免费、精准培养能够在农村小学安心工作的优秀师资。包括高中起点的四年制本科、初中起点的五年制专科、初中起点的六年制本科三种免费师范生的学制。毕业生实行县来县去、县来乡去、乡来乡去、乡来点去四类计划,目前已累计招生3.62万余人,毕业1.05万余人,99%已补充到乡村学校。这些定向师范生基本功扎实,素质全面,心态稳定,受到基层的高度好评。这一模式有效解决了“中师”消失之后农村教师的培养困境,堪称中师制度的升级版。

教师编制问题是困扰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另一个瓶颈。山东省通过顶层设计,成功地突破了这一制度瓶颈,从整体上解决教师编制问题。该省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并向规模较小的农村学校倾斜。对学生数达不到标准班额数的学校,将按班师比配备教师:小学每班2.4名、初中每班3.7名。同时,增加编制弹性,实行提前编制和灵活编制。2016年6月,山东省已经完成中小学教师重新核编,乡村学校按班师比核增3.76万名,全省共计增加教师编制约10万名。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