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三条路径 (2)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三条路径 (2)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

2015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强调,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时间紧、任务重,当下要着力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

推进文化设施广泛覆盖。尽快扩大人均公益性文化设施,建立图书馆、文化馆、街道文化中心、社区文化活动室等,形成城乡基本覆盖的“15分钟文化服务圈”,方便居民就近参与。对于已经建好的文化设施,要通过改扩建原有设施、新增文化设施等多种途径,着力提升文化设施的达标率和利用率。健全街乡文化中心功能,包括最基层的社区(村)文化活动室,规范各项管理,做到管理制度、服务项目、活动内容、开放时间上墙公示,实现专人专管。

推进文化活动广泛参与。目前基层文化活动对于群众的吸引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基层文化活动的氛围尚需进一步营造。为此,首先是要强化宣传教育,培养参与意识,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增强他们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为他们的广泛参与奠定思想基础。其次,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等组织的作用,广泛开展“社区一家亲”等社区文化活动和广场文化活动,通过群众文化、传统文化的内容和载体创新,不断提高文化活动的受众率和参与率。

力争文化服务对象全覆盖。公共文化的宗旨就是文化惠民,要惠及各个层面的民众,最终实现文化服务均衡的目标。通过建立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反馈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满足普通群众的文化需求。通过建立困难群体和特殊人群基本文化服务保障机制,推动城乡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农民工、老人、残障人士开放,保障各类人群都能公平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让本地居民文化活动有舞台、流动人口文化活动有去处、外籍人口文化活动有渠道、专业文化需求供给有保障。

  加大文化资源整合力度

文化资源整合是新时期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要合理统筹区域内文化资源,大胆探索与创新,优化文化服务内容,创新文化服务供给,不断实现文化资源的价值最大化。

完善文化管理运行方式。在坚持好“中央、省(直辖市)、市(地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这一传统行政层级的基础上,尝试建立对区域资源具有整合功能的“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居委会”等文化自治组织,引入民主化参与、社会化运行管理。统筹考虑区域面积、群众需求、人口数量、环境特征等因素,在运行上更加突出“特色”,在严格按照规划确定建设标准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整合区域文化资源。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区域内的文化人才资源、文化团队资源,整合吸纳各类文化艺术团体,如国有院团、民营团体和业余团队等为当地群众提供文化服务。根据各类人员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不同作用,建立文化部门统筹、基层干部保障、社会力量支撑、群众广泛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要加强对辖区内公共文化设施的统筹和利用,积极引导驻区机关、驻区部队、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等将文化设施向群众低偿或无偿开放。例如,有些地区将各类博物馆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博物馆服务网络体系,使群众能够更加快捷方便地共享各类博物馆资源。

创新文化服务供给。要建立“以需定供”的文化产品供给模式,通过开展调查、建立配送机制、组织文化活动,从数量、供给、服务等多方面创新文化产品的形式和载体,如针对文化艺术的欣赏、文化媒介的提供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分别开发吸引力强、参与度高的文化产品,形成内容丰富的公共文化产品体系。要加强文化与科技的对接融合,实现科技助推文化发展。推广一些地区试点数字文化社区等项目,实现文化资源的内容、载体、传播渠道的全面创新。构建集数字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交流互动平台于一体的数字文化网,提升数字化、信息化文化建设水平。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课题“中外政治发展模式比较研究”(SKZZB2014036)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