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余爱水:履职尽责参政议政 凝心聚力筑梦中华 ——学习2017年政协工作报告(8)

第三,明确了新的发展方向。

报告提出,要推进人民政协工作在实践中深化发展。认真总结中共十八大以来人民政协事业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宝贵经验,深化规律性认识,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这是政协工作新的发展要求、新的发展方向、新的发展任务。从严要求政协委员和政协机关中的中共党员,抓好政协委员和机关干部两支队伍建设,以党的建设新成效带动政协自身建设取得新进展。要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更加自觉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围,更加坚定地贯彻落实中共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要有效凝心聚力,切实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主轴,努力画大同心圆,凝聚强大向心力,汇集更多同行者,形成广泛正能量。要勤勉履职尽责,紧扣经济社会发展献计出力,真诚协商、务实监督、深入议政,多建诤言,共谋良策,推动中共中央大政方针落地见效,促进人民福祉不断改善。要严格修身律己,认真学习贯彻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守法遵章,拒奢尚俭,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心系国事、情牵民生、德润人心,做一个有定力、有情怀、有担当、有作为的政协委员。着眼落实改革举措、推进政协工作,进一步完善以全体会议为龙头,以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和专题协商会为重点,以双周协商座谈会、对口协商会、提案办理协商会等为常态的协商议政新格局。要形成这样一种新格局,这是新的要求。

这些都是俞正声主席在报告中对政协当前和今后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新的任务、新的发展方向。

第四,展现了中国民主方案。

这个意义很有份量,也特别重要。报告提出,要积极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加强同外国政治组织、经济社会团体、重要智库、主流媒体、知名人士等交流,重点介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宣传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制度优势和发展成就,阐释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的中国主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优势和特色。这些充分体现了中国民主与西方民主的不同及其先进高明之所在,值得我们高度的自信和自豪,我们要进一步发扬光大。

特别是最近几年,西方发达国家长期以民主法治国家自称,要向全世界推广他们所谓的普世价值观,但是结果和现状却充分暴露了他们所谓的民主、所谓的法治中的严重缺陷,暴露了严重的问题。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发达国家、民主国家,恰恰在民主上包括在法治上出现了严重的甚至是难以挽回的问题。有的国家因为搞这一套而走向衰落,有的则把国家搞得非常混乱,甚至国家最高的精英层相互斗争,党派之争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而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通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这种方式,使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之间的关系非常和谐非常友好,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包括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利益获得利益最大化,加速了我国的发展,同时也发展了我们的民主。我们的民主是科学的民主、是建设的民主、是包容性的民主,当然我们也可以自豪地称,我们的民主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民主,是世界典范性的民主,这是值得我们自信和自豪的。

中国不仅有“一带一路”建设的方案,不仅有30多年持续改革开放、经济不断增长的方案,不仅有中国文化的方案,还有中国民主方案,中国民主方案可以介绍给世界。我坚信,国际社会只要是坚持公信的,只要是民主的、理性的,他们都会从中国民主当中得到有益的启示,都会心甘情愿地自觉接受中国民主方案。这样,世界将会以很低的成本推进民主的发展,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按照中国民主的方案推进政治民主是建设性的、有益的、包容性的,是和平和谐的,那么人类将会加快走向新的文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也会加快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来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中。这个意义非常重大,它说明中国的声音非常强大,中国的声音已经被世界听进去了,中国的故事已经被世界接受,中国的方案已经被世界认可,这不仅对中国有益,更重要的是对人类社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克服当前的许多困境十分有利。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向中国学习、以中国为榜样的时代,在中国的声音不断被世界听进去、中国的方案不断被世界接受的情况下,人类社会迈向美好未来将越来越近。

以上是我学习俞正声主席在十二届全国政协五次会议上的报告的一些认识和体会。2017年政协工作报告我读了很多遍,每读一遍都有新的认识新的体会,这些是我个人学习的一些认识和思考,供大家参考,讲得有不妥的地方请大家提出指正,谢谢。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张一博校对:王莹最后修改:
0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