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绿色环保的种子撒播到青少年心里

把绿色环保的种子撒播到青少年心里

良好的生态是人类发展的基础,美丽的绿色是人类共同的期盼。面对越来越多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政府和公众都发出一个深切的声音,加强环境生态教育,重视从小培养绿色环保意识。

日前,经党中央批准,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印发的《关于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指导意见》就此提出明确要求,“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中小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构建符合青少年成长特点和规律的德育体系”、“广泛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着力倡导人们的生态文明、绿色环保、节俭节约、社会责任意识”。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加强青少年的绿色环保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环境意识,其重要性必要性怎么说都为不过。我国的环境教育工作,从1973年召开第一届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开始起步,到今天已经走过了40多年历程,从环境教育正式纳入中小学教育计划和教学大纲、在幼儿园及中小学进行环境教育试点、到明确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课程计划和教育学大纲,课程设计、活动培育、制度措施日渐完善,各地新招频频,亮点纷呈,绿色教育”“生态文化”成为很多学校办学质量中新的亮点和品牌。

但不可否认,学校环境教育与公众期盼、与社会要求还有一些差距,比如,概念倡导多,联系生活少,学校环境教育多为探究式教育,罗列一些污染例子,以证明保护环境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但往往联系身边的较少、联系生活更少,以至于不少孩子知道保护环境,保护人类,保护家园,但对具体怎么做不甚了了,在增加孩子们的环境恐慌或一些谈资之外,收获不多。完成任务多,关注育人少。每年结合全社会环保热点,学校都会安排一些配套活动寒暑假也会对参与环保公益服务提出要求,但往往当作“例行公事”,把精力放在活动拍照和志愿服务盖章上,以证明“参加过了”,甚至由家长代劳,托人盖章了事。还有达标评比多、后续跟踪少,校内要求多,校外结合少,影响环境教育的质量和成效。

2015年新生效的《环境保护法》,第一次把环境教育提升到法律的高度加以重视。中央《关于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指导意见》对打造美丽整洁的生活环境、倡导保护环境的社会公德、营造良好人居环境等内容,着墨很多,要求明确,这些对环境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环境教育是环境宣传教育的主阵地,也是提高我国公民环境意识的主要切入点。培育绿色生态的社会文明新风,迫切需要加大青少年环境教育推进力度,把握规律,提高质量,切实把绿色环保的种子撒播到青少年的心灵上。

把准教育定位。如果说把环境问题视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疾病,环保教育,尤其是对青少年的环保教育,就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剂药,既能治标,也能治本。青少年环保意识的增强,会通过其生活方式的改变,直接影响到父辈、祖辈对环境的态度以及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青少年是未来国家的建设者,也是文化的传递者,还会影响到更新的一代。环境教育绝不是简单地开展几次活动,而是爱的教育、责任教育和生命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一项重要的育人工程。应提高对学校环境教育的认识,加大在学校教育中的比重,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当中,防止任务观点而疲于应付检查。

打造活动品牌。活动品牌,既是载体,也是标志,能极大提高活动的美誉度和吸引力。要深入研究环保公众参与的规律和特点,排除单纯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策划组织富于特色、形成制度并能长期坚持的活动,充分调动青少年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教育活动中,增添环境科学知识。比如四川省在中小学开展的“环保微炬汇”中,开展“日行一为”活动,强调每天从小事情做起,点滴积累,让环保成为一种习惯。

融入日常管理。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中央《关于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指导意见》强调,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精神文明创建。要把环境教育与美化校园环境、制定行为规矩结合起来,把绿色环保的要求融入学生守则,营造绿色低碳消费、环保生态文明的校园教育氛围,使学生受到潜移化的影响。

健全激励机制。评比表彰是“指挥棒”和“风向标”。现在一些学校在环境教育中表面化,流于形式,很大程度上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把环境教育当作软指标。要将环境教育纳入有关学校考核,对优秀的学校和个人进行常态的表彰奖励,并和学校、个人评先晋级、年度考核等挂起钩来,进一步改进绿色学校评估机制,完善绿色学校创建的考核评估以及复评考核、摘牌等制度,对于已取得绿色学校称号的学校跟踪问效。

联合社会力量。环境概念的宽泛性、包容性,决定了环境教育方式、角度的多样性,青少年环境教育不能自拉自唱,应充分利用社会、自然、文化的资源,多管齐下。比如优秀的环保社会组织,往往在活动策划和组织方面拥有一定的经验,项目化运作有相对专业和稳定的执行团队,能够将一些环保公益活动长期坚持。与社会环境组织共同参与活动,通过“大手拉小手”,实现 “大手”与“小手”之间的良性互动。

本文链接:http://www.71.cn/2017/0411/942905.shtml(转载请保留)

(作者单位: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八队)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QQ交流群531249826,大学生交流群: 522415122。

责任编辑:李丹华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