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作义的和平姗姗来迟
傅作义如果上天有路,入地有门,那他也许是不会和平的。尽管傅作义的和平决心实在是姗姗来迟,但是他一签字,他的部队一撤出城,马上就要开进部队去,不能让北平形成真空。从准备血水拚杀到警备北平,这个转弯似乎急了一点。41 军的党委会议开得很短,但是很快定出了进城的原则。
41 军进城,是代表我党我军进城的,因此,我军纪律的好坏,不仅是我一个军,而是全党全军,对国内国际有极大的影响……我全军的干部战士,对北平城内的一切城市工商业、市政文化、名胜古迹、国家仓库、财产物资及其一切公共设施,只准看管,不得动用;只准保护,不得破坏;空手进,空手出,切实做到秋毫无犯。后来形成了几条铁的纪律或者说条件。进城的人,从师长到战士,挨个评,谁不够格,谁就不能入城,绝没有含糊的余地。
有一个师,还专门制定了6 项标准,叫做评入城资格。从师长、政委到炊事员、驭手,一个人一个人地评,谁不够资格也不能入城。如此一来,每个人都搞得很紧张。进北平,这是比立了大功还光荣的荣誉。北平是国际性的大城市,中国的古都之一,曾经是一个政治统治的中心之地。北平的经济以中小工商业为主,产业工人很少,文化比较发达,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集中地。古物很多,有全国最大的博物馆、图书馆,学校也很多。
因为北平是近几百年来政治中心城市,因而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有一种传统的看法,觉得占领了北平就像占领了全国一样。这个荣誉还不伟大吗?如果因为某一点什么而失去这个荣誉,那是一辈子都值得后悔的事情。
有一个大个子副指导员,在解放张家口的时候把一支缴获的钢笔悄悄装在了自己的口袋里,在这次评议中,连部的通信员、司号员、卫生员都不同意他进北平。司号员说:“在张家口可以拿钢笔,到北平谁保证你不再拿别的东西。”这位大个子副指导员检查了两次,都没有过关。最后,他流着眼泪去找团长、政委和政治处主任,要他们给他作保,这才勉强得到了入城资格。
尤其是那些解放战士,更慌得不行,有的连队三分之一是他们。过去他们在国民党中的格言是“大炮一响,黄金万两”,现在要评入城资格了,他们怎么办?胆大一点的解放战士找领导坦白:“我……犯过纪律……”
领导自然眼睛一瞪:“狗改不了吃屎。”这话没说出口,解放战士又结结巴巴地说了:“那……那是在国民党军那里……”“哦,”领导高兴了,“过去犯的错不算。” 解放战士乐了,一传十,十传百。在得到入城资格的41 军队伍中,有不少是解放战士。
当然,有极少数人无论怎样努力也没有评上入城资格,被留在城外丰台的预备师中。痛哭、悔恨,全没有用,不能进城就是不能进城。
很快接到平津前线司令部的电报,命令41 军先派一个师随时准备进城与傅作义军队交接防务。并且说傅作义在撤离北平时,为了给市民留下较好的印象,尽量约束自己不搞破坏活动。
莫文骅对李福泽参谋长说:“好哇,他们给我们敲警钟了。立即通报各师,要求他们以更加严明的政策和纪律,让北平人民认识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的人民解放军。” 1949 年1 月31 日,后来被历史学家定为平津战役结束的日子。美式装备的人民解放军的一个师,威武雄壮地来到西直门城楼下。西直门里,临时知道消息凑起来的老百姓拿着各色小旗,等着欢迎解放军。却没想,久久不见城外的解放军入城,人们议论纷纷。
“不是来了嘛?”
“是来了,就在城外,一排好几里地呢。”
“那为什么还不进城?”
“谁知道呀?”
后来,部队哗哗入了城,而城门却依然剑拔弩张。原来,西直门这里遇到了一点麻烦。守卫西直门的士兵,是傅作义的嫡系部队。围城期间,傅作义派出的秘密谈判代表从别的城门没有出去,最后还是从西直门走通了。
后来何思源的民间和平代表团,也是打西直门出去的。傅作义对西直门守城的官兵一百个放心。此刻,城里的傅作义部队陆陆续续撤出城外,基本上撤光了,而守西直门的卫兵依然坚守职责。不知道是因为国民党乱了套,忘了这座城门,还是故意不通知,反正西直门没有移交,好在解放军进城他们不干涉。双方僵持起来。一方坚决不让城门。一方把队伍一摆,机关枪架起来,对准城楼,一副准备战斗的架式。解放军说:“把城门交给我们吧。”
“不行,没有命令,我们不能交。” 其实,已经到了这个份上,城里几十万兵都和平地放下了武器,一个小小的西直门城楼再坚持又能成什么气候?但是,局面就这么持续下去。一方交也可以,上司无论如何不会怪罪,明摆着嘛。另一方攻也可以,闯过大江大海,一个小小的城门不是大话,三五分钟的事。
这时候,好多胆子大一些的老百姓围上来,围观这种和平也可以战争也可以的局面。
傅作义的守城士兵想不想打仗不知道,恐怕也是不想打的。都和平了,再打个死的死,伤的伤,断胳膊断腿的,何苦呢?但是,他们没接到上司命令,随便交给解放军,如果怪罪下来,也是要吃不了兜着走的。
人民解放军要打,也没有什么了不起,顶多消耗些弹药,死伤些人。但是,北平整个全和平了,何必在小小的西直门动武呢?西直门洞开着,全副武装子弹上了膛的41 军都眼睁睁进入了城内,而城门却不交。围观的老百姓都看着急了,悄悄拉过来一个军官模样的解放军。
“你们的代表正和傅作义在东交民巷那里谈判呢。”他不知道这是41 军政委莫文骅,只知道是头儿。“真的吗?”莫文骅问。“真的。”
这个知识分子模样的人不知道怎么知道这个绝密消息。
傅作义把所有的记者全拒之门外,还专门派了一个营警卫四周,不许任何人进去。直到他签字和平的消息公布后,人民解放军谈判代表的住址才无所谓保密了。但是,关于人民解放军的谈判代表住在东交民巷的事,41军政委莫文骅不知道。
41 军在讨论入城时让莫文骅带队。他在西直门城楼交涉半天不得结果,却让一个老百姓给顺利解了围。
“我带你们去找你们的代表。”老百姓自告奋勇。这样,莫文骅在引路的老百姓向导下,坐吉普车来到洋楼林立的东交民巷。在一座日本式样的小洋楼里,莫文骅见到了随傅作义的谈判代表一起进城的陶铸。
陶铸是莫文骅的老上级,自然很熟。莫文骅报告了41 军一个师入城完毕,但是西直门的城门楼顶死活不交。陶铸答应去找傅方交涉。很快,陶铸就打通了电话。陶铸说:“如果你们不交,我们可以攻,你们一个小城楼可顶不住。” 对方连连道歉,说:“我们忙乱了套,一时忘了通知西直门的官兵放下武器,我们马上通知,通知。” 陶铸对莫文骅说:“对方已答应通知西直门。你们尽快接防完毕,做好以公开的武装力量对付暗藏敌人的准备。”
等到莫文骅驱车赶回西直门,电话早已过去,西直门已经是人民解放军的岗哨了。莫文骅看见,西直门城头上飘扬着人民解放军的军旗,站岗的战士佩戴着“平警”的臂章,很是神气。大队大队的学生和市民举着彩色的小旗,围上了正在往城里开进的队伍。衣服上用粉笔写着解放两个大字的女学生,不由分说花插在队伍里扭起了欢快的大秧歌,边扭边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还有一辆广播车也在大声广播“欢迎解放军进城”的口号,和鞭炮声、锣鼓声一起,汇成了胜利的海洋。就在这震耳欲聋中,莫文骅听见路边有几个老太太在大声议论:
怪不得他们能打胜仗呢,你瞧他们那枪、那炮多棒!亮得晃眼。国民党兵,碰上他们还不跟钻炕洞的老鼠一样……莫文骅放声笑了。继辽沈战役、淮海战役结束以后,解放战争的最后一个大战役平津战役也胜利结束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