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坐中吉普进中南海
马群中有一匹引人注目的骏马,这是毛泽东的忠实的坐骑。
毛泽东是坐中吉普进北平城的,老青马留了下来,中央首长的马也全部留了下来,一共有30 多匹,加上骑兵连的马,除了给9 连的人骑外,还多几匹。马不怕多,就怕少。
少了不能两个人骑一匹马吧,多不要紧,拉上走就行了。
这个临时组成的骑兵连由中央警卫团1 营教导员杜泽洲负责。40 多年后他离休时是北京卫戍区政治部副主任。杜泽洲领人检查了马匹的装具,尤其是马的蹄铁。西柏坡到北平坐火车几个小时,走起来可就不短了,马蹄铁可不能出问题。
不用说,这些军马都是宝贝,特别是毛泽东的大青马,更是宝贝了。杜泽洲在走之前,还有一个特别的任务,详细检查中央机关的保密情况,不要遗留下什么。党中央机关走后,中央警卫团参谋长古远兴已经检查过了一遍。中央后方的供给部长邓延涛也派人检查了一遍。但是为了防止不细致,仍派杜泽洲带几名干部,再仔细检查第三遍。这已经成为传统了。准备撤出延安时,中央警卫团让政治处留下两个人负责保密检查。其中一个人是侯惠云。他们带上四五个战士,走了所有的机关,帮助整理文件,烧纸烧了半个月。
撤出延安时,古远兴殿后。他最后检查一遍保密情况。在王家湾,他发现一封给周恩来的信,是和其他字纸一起扔到坑洞里烧的,没有烧干净,古远兴又把它重新烧了一遍。别的地方倒没有发现残存的有价值的文件。
转战陕北的时候,发生过这么一件事。毛泽东前脚走,敌人后脚就到了毛泽东住过的窑洞。窑洞的主人是个老农。国民党兵问他:“毛泽东是不是在这里住?”
“不知道,他没有在这里住。”老农回答。
“你是不是主人?”
“我是。”
“那毛泽东在这里住过,你不知道?”
“我不知道。”
国民党兵进窑洞一阵乱翻,从炕席下翻出毛泽东给周恩来的一个信封,下面写着毛泽东三个大字清清楚楚。“你说没住,那这信是从哪儿来的?”“我一个大老头子,又不识字,谁知道谁放在这的?”“你这个老家伙不说实话,剁你的手!”
“杀掉我也不知道!”
就这样,老农的手被剁掉了。其实,他知道毛泽东住过他家,但他不说。毛泽东进北京后听说那个老农为他受了伤,给陕西省政府写信要他们把老人照顾好。敌人从一个信封上发现毛泽东的行踪,如果不是房东大力掩护,那是很危险的。从西柏坡往北平搬家不像战争年代连窝端,除了文件带走以外,其他通通原地不动,包括粮食以及办公用品,全都留下。党中央说走就走,吉普车拉上人,家就算搬走了。剩下的杂七杂八由中央后方的供给部长邓延涛负责处理,登记造册然后把它们交给河北省政府。
虽然是在我们自己的根据地里,又是移交给自己人,但是文件不能拉下,甚至一张废纸也不能拉下。万一拉下个把纸片记有重要或者比较重要的秘密,哪怕只言片语,也可能出问题。
杜泽洲领着人一个屋子一个屋子检查,边边角角全不放过,没有发现遗留的文件,就把零零星星的废纸弄火烧了个干净。
这样忙过四五天后,就准备进北平了。
为什么偏偏把杜泽洲留下当后卫呢?
这跟进北平的方式有关。
他们这个后卫,既不是坐车又不是走路,而是骑马进北平。杜泽洲是老红军了,在骑兵排当过排长,弄马这一套他太熟悉了。给他留下的一个连,因为是跟彭真从东北过来的东北兵,大部分也会骑马。至于那一小部分人不会骑也不要紧,没骑过马总骑过驴吧,骑马和骑驴也差不到那里去,再说马又是熟马,好学。
杜泽洲给战士们讲了几课,无非是备鞍子喂马一套。备鞍子很重要,每匹马都有自己的鞍子,鞍桥小了,马背大,就容易磨烂,反之鞍子容易掉下来。另外,路上喂马也不是小事,人是铁饭是钢,马也不例外。喂不好喂病了,背着它呀还是抱着它。至于上马下马,稍微一讲就行。马都是百里挑一的优秀战马,早训练得滚瓜烂熟了,你怎么动它就怎么走。一上马,缰一提,马就开步走;再一提缰,双脚一夹, 马自然跑步;身体往后一坐,一摆缰, 马就自动停下。
因为不是讲马术,又不需要打仗,三言二语,会骑马的和不会骑的就差不多了。长途行军又不讲速度,一天走上个八九十里地。更何况这次又不像从石家庄拉出来筑工事准备打傅作义,搞得风风火火紧紧张张。这次到北平,没有警卫任务,从精神到物质全都不需要紧张。
杜泽洲说:“我是舒舒服服进北平的,从来没有这么舒服过。”
骑兵连的马和中央首长的马合在一起,将近400 只马蹄子,走起来尘土浩荡,再加上战士们是进北平大城市,自然心花怒放,轻松得很。有几个战士头一次骑马,不会顺着马上下起伏而起伏,而是硬颠,屁股都快颠破了,仍然百分之百地说没事。
一路上也没有地图,好在大概方向知道,走的又是大路,边问边走。中央警卫团临出发前,曾交代杜泽洲往香山去。但是,香山究竟在北平的什么地方,他一点也不知道,那只有先问到北平再说。贴着西边的村子,到了卢沟桥。老百姓说北边有部队。再走,到了西郊的新北京。在新北京,杜泽洲问路。
老百姓说:“香山哪,还得往西,从八宝山边缘北上,过南辛庄、松堂,北边那山就是香山了。”
那时,北京到香山只有一条窄窄的石板御路,就是出西直门,走白石桥,经过海淀过去。别的路全是沿山而行的小路。按老百姓的指点,一过南辛庄,就不断碰见我们的战士了。过了正兰旗,就到了杜泽洲后来住的一粟院。
那就是美丽的香山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