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客观规律 共克发展难题

顺应客观规律 共克发展难题

摘要:目前,国际逆全球化思潮涌动,一些人把当前世界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归咎于经济全球化,民粹主义、排外主义、贸易和投资的保护主义抬头。然而,经济全球化是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并不以个人或某国的意志而改变。

习近平主席在对博鳌亚洲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的贺信中强调:“希望与会嘉宾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为解决世界和区域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贡献智慧,共同推动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如何科学认识经济全球化、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成为重大而紧迫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经济全球化是客观规律

习近平主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革命的必然结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国家人为造出来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革命、产业革命以及国际分工促使世界经济联系加深,逐渐形成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经济联动体系,进而形成了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趋势。

科技革命特别是交通通讯领域的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使得各种市场要素的跨境流动成为可能,商品、资本、技术、信息、人员的流动更加频繁、便捷,可交易性呈几何级数地增长。

产业革命不断向前推进,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由一国范围内延伸至域外,进而推展至全球范围。“链思维”成为产业发展的共识,链接环节的延长、延伸又使产业革命渐次升级。

国际分工与交接体系加速演变,各国之间依据其比较优势及竞争优势参与其中,国际分工体系构成日趋复杂和精细化,从产业间的分工到产业内的分工,从产品分工到环节分工,从加工制造(生产环节)的分工到服务内容的分工,使得制造业、服务业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一种产品或服务包含了更多的国家参与,小到服装、消费类电子产品,大到机械装备、大型飞机、船舶,到处可见。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世界经济联系不断深化。在20世纪,随着规模经济效应显现,大型跨国公司基于价值链在世界范围布局,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寻求优质资源和廉价劳动力,促进了资本的跨境流通,也因此促进了经济全球化;欧盟正式诞生,成为当时经济全球化的区域缩影;90年代,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不断普及应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通过WTO多边贸易体制,推行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2001年,中国加入WTO,充分履行入世承诺,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发展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在随后的十余年中,中国为世界自由贸易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引擎。

因此,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未来经济全球化必将继续向前发展。

逆全球化思潮辨析

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逆全球化或反全球化思潮兴起,并有加剧的趋势。这必然引起人们的普遍反思,经济全球化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一是以上世纪90年代到国际金融危机前,南北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还在进一步扩大。有研究指出,这一时期,经济全球化受益国大约只有70多个,主要是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并未因全球化受益,工业化进程也未见提速,其结果是多数国家停滞不前,而少数国家持续增长。当然这一结论还要客观评估,毕竟这70多个国家的人口规模、经济总量占全球至少在95%以上,其余国家大多为小型或最不发达经济体,占比较低。

二是即使在发达国家内部全球化的收益分配也明显存在问题。全球1%人口拥有的财富量超过其余99%人口财富的总和。富人愈富穷人愈穷,中产阶级收入水平多年来未见增长,甚至不升反降,导致国内社会阶层之间矛盾加剧。

三是在现行国际分工体系基础上形成的国际交换规则也存在严重问题。基础性要素成本被严重低估,如能源、资源等初级产品价格低位运行,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用工成本以不合理的低标价定位,且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提高。而技术、资本等要素价格被普遍高估,且以知识产权(专利等)、资本稀缺性等名义不断抬高,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成为常态,导致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利益分配冲突加深。

正是在上述问题背后成因的作用下,在一些发达国家引发了政治上的民粹主义、民族国家意义上的排外主义、狭隘的爱国主义、经济上的自利主义、贸易投资上的保护主义等,这些主义的杂交汇集,在反经济全球化的议题上找到了“共识”,进而形成了反全球化的思潮并不断借题发挥,甚至将所有全球性、跨境问题笼而统之都归罪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成了打开“潘多拉盒子”的罪人。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