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自当立“愚”志、抒“公”怀

党员自当立“愚”志、抒“公”怀

中宣部授予“当代愚公”黄大发“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黄大发曾担任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党支部书记,20世纪60年代起,他带领200多名群众,历时30余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硬生生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结束了当地长期缺水的历史,使草王坝每年粮食产量从原来的6万斤增加到近百万斤,被当地群众亲切誉为“大发渠”。他带领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修村路、架电线、“坡改梯”、建学校,改变了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

近一段时间以来,黄大发的先进事迹宣传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广大干部群众认为,黄大发同志的先进事迹,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号召的鲜明体现。他以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不等不靠的责任担当,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践行了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展示了贫困地区基层干部带领群众克服困难、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坚强意志。他不愧为基层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时代楷模。

贫困地区党员干部纷纷表示,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以不变的担当精神,务实的工作作风,“撸起袖子加油干”,精准脱贫,志拔穷根,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带领村民挖渠引水脱贫致富

四十多年前的团结村草王坝,因为无水源、无电、无路,草王坝成了有名的“三无村”。

与草王坝缺水的窘境相比,几公里外的野彪村却水源富足,只可惜两村之间被大山绝壁隔断,草王坝的村民们只能望水兴叹。黄大发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修通一条水渠,把野彪村的水引过来,解决全村的饮水和灌溉。在当时的条件下,实施这项工程难度很大。

今年82岁黄大发至今依然清晰记得当年的场景,当时干部和群众为了修水渠,大家都在拼命干。经过两年多难以想象的辛苦努力,水渠终于竣工。1995年,弯腰修渠的草王坝人终于直起来腰板,历时40多年终于开凿通了这条“志气水渠”,他们亲切称之为“大发渠”。

对于几千年来就缺水的草王坝村民来说,有了“大发渠”,村民们就有了脱贫的希望。没有“大发渠”,就没有今天的新变化。汩汩的清水流到草王坝,这条宽40厘米、高50厘米、地跨3个村10余个村民组的水渠,不仅解决了沿渠百余户群众家里的人畜饮水难题,还满足了1200亩稻田灌溉用水,草王坝也从此旱涝保收,彻底结束了“滴水贵如油”的历史。

如今的草王坝,虽然还没有整体脱贫,但百姓的荷包却日渐鼓起来。乡亲们依靠“大发渠”引来的水,发展养殖业,脱贫的群众越来越多,村民们建起了一幢幢新房。

70岁从支书岗位上退下后,黄大发除了继续维护水渠,就是务农。黄大发虽然已经不是村里的支书了,但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他一心为公,不忘初心,一如既往关心着水渠,平日里修沟补渠从未间断。

黄大发:那个沟是我修的,是我拿生命换来的,在我心里它就像我的女儿一样,几天看不到它,心里就不踏实。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