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迎佳:分清公私二字,砥砺品德操守

向迎佳:分清公私二字,砥砺品德操守

——正确对待公与私

●公私分明养正气,廉洁奉公得人心。党员领导干部行使手中权力,只有分清公私二字,才能不辱职责使命

习主席强调指出,领导干部要分清公私两个字,砥砺品德操守,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公与私,历来是检验人品官德的“试金石”,对共产党员而言,更是检视党性强弱、觉悟高低的一面镜子。荣辱成败,多在公私之间。

公私是一把尺,能够量出境界高下。延安时期,张闻天陪同客人参观,吃饭时上了土鸡、海带炖肉等菜肴。席间,张闻天仅吃了两碗小米饭,菜一筷子都没动。事后有人问之,张闻天答道:“菜肴是让客人吃的,不能揩公家的油。”在公与私之间如何取舍,共产党人的境界觉悟让人敬佩。

公私是一杆秤,能够称出格局大小。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的一些亲友到北京看望他,当他们提出要毛泽东推荐介绍到北京找个工作时,毛泽东一概不允。他认为,这样做“人民会说话”。为此,他还为自己立下三条规矩:“恋亲,但不为亲徇私;念旧,但不为旧谋利;济亲,但不以公济私”。“三条规矩”展现了人民领袖的大胸怀、大格局。

宋人朱熹有言:“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字。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便若官小,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历史上那些公私分明、两袖清风的人,无论官大官小,总被人铭记于心、口口相传;而那些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的人,总遭人唾骂、千夫所指。无数事例证明,不弃私心,必废公事;不祛贪欲,必栽跟斗。个人与公家彼此不分、人情与原则搅和一起,往往就是导致腐败的重要诱因。

公私一念间,荣辱两重天。从中央重拳查处的贪腐案件来看,许多贪腐分子都是从公私不分、占公家便宜开始的。据报载,有的大到家具、电器,小到孩子的奶粉、纸尿裤甚至一双袜子,衣食住行样样都在公家报销,其贪婪程度耸人听闻,毫无下限。殊不知,贪一分钱财,就降低一分威信;破一次规矩,就留下一个污点;谋一次私利,就失去一片人心,最后跌入私欲的泥淖而不能自拔。正如南京市原市长季建业忏悔中所言——“私念一箭穿心”,不仅毁了自己的政治前途,而且害了家庭和亲友,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明代薛瑄《从政录》将廉洁的官员概括为三种:“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有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今天我们党强调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可以说揭示了反腐防腐的基本规律。公私分明、保持廉洁,离不开党员干部本人的政治觉悟和思想情操,离不开正风肃纪的高压态势,也离不开健全完善的监督机制。“居官守职以公正为先,公则不为私所惑,正则不为邪所媚”。“公私观”背后是人品,是官德,是党性。官德好,党性强,就能划清公与私的界限,时刻坚守公私分明的底线。只有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做到履行职责秉公、行使权力为民,才能不为私欲所累,不为人情所扰,真正做到“拒腐蚀、永不沾”。

公私分明养正气,廉洁奉公得人心。党员领导干部行使手中权力,只有分清公私二字,才能不辱职责使命。因此,要树立正确的“公私观”,牢记“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惟如此,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不迷茫,在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下不动摇,在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下不失节,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本色。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