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维度下的“一带一路”发展现状
城市的第一特征是聚集,第二特征是联系,城市网络的综合表现是城市间的中心性(聚集)和联系度(联系)的经纬网络,城市网络的具体内容是要素网络、产业网络和商品服务网络。城市网络的决定因素是城市间的硬件条件和软件环境。从城市视角对这一区域的发展与联系格局进行测度和因素分析发现:
第一,在聚集水平上,“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呈现“U型”发展格局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发展水平(人均GDP),总体上随着到上海(或伦敦)距离的增加而先递减、后递增的空间形态,出现东西两端凸起、中段凹陷的西提“U”型格局。其中,东端(中国等)城市整体发展较快,地区间差距较大;西端(欧洲)城市发展层次高,经济增速相对滞缓;中段地区(中亚、西亚、南亚、东非等)城市发展水平总体较低,城市间发展进程不一。
第二,在联系水平上,“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过顶”的联系形态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间联系具有由东西两端核心城市主导、跳跃过中段地区绝大多数城市的“过顶”联系形态。其中,东亚、东南亚、西欧、中欧等次区域核心城市在生产性服务业全球网络联系上的地位及优势突出,伦敦、香港、巴黎、新加坡、上海、迪拜、北京、米兰、孟买、莫斯科位居前十强。北非、东北和中亚等次区域城市与“一带一路”其他城市联系上整体表现欠佳,一些城市相对封闭、孤立。总体上,“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城市的联系度与城市收入水平正相关,不同规模城市的全球联系水平存在阶梯性差异,城市的经济密度是城市对外网络联系的重要基础。
第三,在城市体系上,“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浮现出不规则城市网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发展及联系格局正在发生一些新的变化,呈现出一张轮廓已浮现的不规则城市网,该城市网具有如下特征:
轮廓已浮现,形态不规则。沿线城市网络轮廓已经出现,整个网络呈现出由两端高节点城市牵引,以北京、上海、香港和新加坡一线为第一边,以新加坡、孟买、迪拜、米兰、巴黎和伦敦一线为第二边,以伦敦、莫斯科和北京为第三边的非规则三角形形态。
中心是边缘,边缘是中心。城市网络空间结构及形态独特,集中体现为地理中心区是城市网络的边缘,地理的边缘区是城市网络的中心。
两端已成网,中间带轴状。东西两端(欧洲和东亚)城市网络化发展特征明显,多中心—外围结构交叠。中段地区(中亚、西亚、东非等)城市间局域“点—轴”状空间结构占主导。
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产业体系构成了“一带一路”城市聚集与联系的主要内容,硬件环境、软件环境和条件的变化深刻影响着沿线城市网络及“一带一路”的结构形态及演变进程。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