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人才一体化迎来破局

京津冀人才一体化迎来破局

阅读提示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时提出了“建设和管理好首都”的总要求,并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的步伐,由此正式启动。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这一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将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向纵深。

创新发展,人才为先。人才一体化发展,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目标的智力支撑和重要保障。4月27日,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部际协调小组第二次会议在天津召开,会议审议了《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2017—2030年)》。中组部人才局有关负责人在会上表示,此次审议的《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2017-2030)》是我国人才发展史上第一个区域性人才发展规划,也是服务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第一个专项人才规划,对于更好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北京如何从“虹吸”走向“辐射”

京津冀地区向来是我国人才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截至2015年底,京津冀地区拥有全国1/2的“两院”院士、1/4的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1/3的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持续加速的当下,破除三地之间区域之间人才资质不互认、人才政策不衔接、高端人才分布不均匀、人才流动不顺畅的困局,迫在眉睫。

中央组织部对推动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组长赵乐际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第44次会议上强调,要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指导京津冀研究制定区域人才协调发展规划。

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人才一体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就得益于上海很好地发挥了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龙头作用,在区域内实现了人才、资本、产业的多向流动,进而带来了整体经济繁荣。

然而,在京津冀地区,由于在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布局上存在较大落差,人才流动的总体趋势是河北流向京、津,尤其集中于北京。一直以来,北京对人才的虹吸效应,一直让津、冀两个近邻倍感压力。

“引起京津冀人才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因素很多,区域之间人才资质不互认、人才政策不衔接、人才市场不统一等问题是重要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北京是首都,人才流动、成果转化都是面向全国的,这就进一步造成了河北的‘灯下黑’。”河北省廊坊市常务副市长贾永清说,“守着京津两大都市,我们却很难吸引高端人才。”

“‘大城市病’、虹吸效应带来的往往是人才浪费——高端人才都争着进入政府部门、高校、国企,为的是落户北京、享受公共服务,并不必然为北京带来效益。”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吴江忧心忡忡地说。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特别是雄安新区的设立,目的就是促使要素资源在三地能够多向自由流动,缩小京津冀之间的发展差距,从而在根本上破除这种虹吸效应。”贾永清认为。

5月6日,一批来自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妇产医院的医疗专家来到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医院,分别围绕“腰椎小关节突植骨融合术”“痛风的诊治”“以患者为中心的沟通”“剖宫产瘢痕妊娠的临床诊治”等专业内容同张家口的同行们进行了分享和交流。

“联合引进和柔性使用人才,是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提升人才辐射带动作用的重要途径。”北京市委组织部人才处处长刘敏华表示,北京作为首都,必须勇于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人才一体化发展的“三城记”中担当“主角”,积极主动协调津冀推动各项工作开展。他介绍,2016年京津冀三地党委组织部共选派220余名干部人才交叉挂职,有效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三地共同开发了京津冀高级专家数据库平台,为人才资源融合共享打下了基础;举办了首都专家“石家庄行”“张家口行”活动,为当地企业和地区发展出谋划策。

“要推动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更好地服务支撑区域协同发展,迫切需要加强人才一体化发展顶层设计。”吴江介绍,2016年2月,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部际协调小组成立并召开了第一次会议。会议明确提出,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发力,以人才一体化切实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会上,三地党委组织部与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签订协议,正式启动了《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2017-2030)》的研究编制工作。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