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坤: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义(3)

闫坤: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义(3)

“改得动”:排兵布阵“三去一降一补”

从“三去一降一补”彼此间的政策重点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的措施体系在总体上存在层次性和逻辑关系。

“去产能”总体处于优化行动和率先收获的领域。因为供给侧改革强调生产模式和企业组织的变革,需要优先解决部分生产设备闲置和产能过剩的问题。抓住有效时机处置过剩产能,一方面可以有效盘活生产性固定资产的价值,降低转型企业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以使资源与要素从原有的经济结构和生产体系中释放出来,从而配置到效益更好、效果更加突出的领域中去。因此,“去产能”的主要职能是优化经济资源和要素的配置水平与市场环境。

“去库存”总体处于与“去产能”相衔接的位置,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增强企业转型的主动性,包括合理而有序地去化生产性库存,以降低企业的存货风险和库存成本,推动企业主动采用新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二是降风险,合理利用资产性库存,发展实体经济企业,有效降低宏观经济风险和资产市场风险。

“降成本”总体处于第三个推进层次。在释放闲置资源、有效控制风险并增强转型主动性的条件下,要通过“降成本”做好三件事。一是“稳”,稳住现行经济主体的经营状况和生产安排,争取相对良好的改革环境。二是“转”,通过具有结构导向性安排的降成本措施,支持并引导企业转型。三是“增”,通过降成本来增加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收益水平,促进资本向供给侧改革的关键环节集中,从而破除转型和发展的“瓶颈”。

“去杠杆”推动资产价格回归到收益率定价的轨道中来。“去杠杆”的直接含义是防范现金流和资产价格风险,本质要求是将资产价格回归到与收益率相匹配的水平上,使资产按照“收益率高→资产价格高→融资能力强→资源和要素集聚水平高”的机制来实现优化配置,而不是依靠资产溢价而形成螺旋上升的资产泡沫。

“补短板”是破除“瓶颈”、优化环境、保障产权、培养动能。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短板既有资源、要素、资本等配置失衡的硬短板,也有制度、机制、措施和产权等设计落后或保障不足的软短板。在供给侧改革取得初步成果后,可以通过“补短板”,迅速推动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的发展壮大,形成经济增长新动能。“补短板”不仅是补当前的短板,更是补转型的短板,以及转型之后新发展环境的短板。综上,当前我国应明确“三去一降一补”的行动重点,稳步推进供给侧改革。去产能方面,要继续推动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去库存方面,要坚持分类调控,因城因地施策,把去库存和促进人口城镇化结合起来,提高三四线城市和特大城市之间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提高三四线城市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去杠杆方面,要在控制总杠杆率的前提下,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要支持企业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加大股权融资力度,加强企业自身债务杠杆约束等。降成本方面,要在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上加大工作力度。要降低各类交易成本特别是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企业物流等成本。补短板方面,应着力于基础性和共性短板的完善。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