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使命和责任

高校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使命和责任

摘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就是要认真抓好法治人才培养的工作,不负自身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使命和责任。因此,高校首先要加强对“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认识;其次要认真思考“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即把“立德树人德法兼修”作为法治人才培养的基本指针;再次是“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即如何构建系统、科学、有效法治人才培养体系。

2017年5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政法大学考察,围绕“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抓好法治人才培养,励志勤学刻苦磨炼促进青年成长进步”发表了重要讲话。特别是在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在一所具有法学教育全国代表性的高校,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既是在表达对青年学子的殷殷重托,也再一次彰显了党和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和意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全面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在讲话和座谈中,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了法学教育改革的成就,也对中国法学教育进行了全面诊断,指出了中国法学理论、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的某些问题和不足。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全面阐述了法治人才培养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系统工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要充分利用学科齐全、人才密集的优势,加强法治人才培养。对于高校(尤其是政法院校)来说,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就是要认真抓好法治人才培养的工作,不负自身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使命和责任。因此,高校首先要加强对“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认识;其次要认真思考“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即把“立德树人德法兼修”作为法治人才培养的基本指针;再次是“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即如何构建系统、科学、有效法治人才培养体系。

首先,高校要全面加强“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认识。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人是决定性的要素。“法治”是体现国家治理方式现代化的重要指标,而“法治人才培养”的质量直接影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和效果,可以说,“法治人才培养”事关全面依法治国能否顺利实现的大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都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法治工作队伍。高校是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高等院校要有这样的阵地意识,要有紧迫感、使命感,要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把培养政治合格、专业过硬、德才兼备的合格法治人才作为高校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是对法治的重视,是对高校的重托,更是对高校提出的要求。目前,设置法律专业的高校数量不可谓不多,每年毕业的法学专业学生数量不可谓不众,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国法治人才匮乏的问题,但是“数量”并不代表“质量”。今后,高校要不断强化“质量”意识,以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更是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不断提高法治人才的培养质量。

其次,高校工作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而展开。

高等院校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就是要抓住“立德树人德法兼修”这一关键,法学教育绝不仅仅是造就法律知识和技能的“专”,也要注重“德”的化育。应该承认,目前中国法学教育的课程设置、考核重心,比较偏于“专业”的考量,而相对欠缺对学生精神品格的塑造,相对欠缺对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法律人经常执掌国家公器,所以相对于其他的某些行业来说,法律人的“立德”具有非同一般的重要性。前一段时间全民热议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我们也可以看到,如果没有“德法兼修”,我们法律人就会迷失初心,就很可能滑向腐败的泥潭。

因此,习近平总书记“立德树人德法兼修”高度概括,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值得高校认真思考的问题,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对此,高校要有清醒的认识。我们从事的法治事业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立德树人”是要“树”有坚定政治信仰,热爱祖国,忠诚于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德法兼修”意味着我们培养的法治人才应该是既具备良好法律专业能力,又具有良好的法律职业道德素养,自觉秉承公平正义等法律内在精神品格的人,是能够“不断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不断培养高洁的操行和纯朴的情感,努力成为高尚的人”。总之,思考“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就意味着高校在法治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自觉将“立德树人德法兼修”作为工作的尺度,将道德化育与专业传授并重,全面提升青年学生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

再次,高校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和坚决将“如何培养人”落到实处。

毋庸怀疑,现今中国的法学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高校积极研究探索法治人才培养模式也有许多不错的经验。但是,中国法学教育、中国法治人才的培养还存在某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比较薄弱,即使开展了一些活动也常常流于形式;比如,中国法学教育的理论和方法过多受到西方理论和价值观的支配问题;比如,法学教育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等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绳是法学教育的根本要求。

要落实“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我们的法学教育首先要有“以我为主”自信和底气,否则我们就成了亦步亦趋的跟随者,从而迷失了自我和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法学学科体系建设的问题时,指出“我们有我们的历史文化,有我们的体制机制,有我们的国情,我们的国家治理有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有我们自己长期积累的经验和优势,在法学学科体系建设上要有底气、有自信。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突出特色,深入研究和解决好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样教的问题,努力以中国智慧、中国实践为世界法治文明建设作出贡献。对世界上的优秀法治文明成果,要积极吸收借鉴,也要加以甄别,有选择地吸收和转化,不能囫囵吞枣、照搬照抄。”这一点,特别值得高校教师高度重视。青年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教师的立场、观点、价值观都非常容易传导给广大学生,一定意义上,有什么样的教师队伍,就会培养出怎样的学生。高校教师要有开阔的知识面和国际视野,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坚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但也不能沦为 “西方理论的搬运工”,要研究中国问题,体察中国国情,积极“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理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学专业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切实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引导带领学生,用正能量鼓舞激励学生,成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实践者。因此,一支有辨别力、不盲从,富于中国关怀的高校教师队伍是落实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也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

法治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谈到了许多重要方面。他说,要强化基础、抓住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真正做到‘虚’功‘实’做,把‘软指标’变为‘硬约束’;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学理论体系、完善的法学学科体系、法学教材体系等,这些体系化思考对于政法院校推进法治人才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要重视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教育的实际效果,把立德树人、规范管理的严格要求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灵活方式结合起来,把解决师生的思想问题和教学科研、学习就业等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法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指出,“法学教育要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要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将实际工作部门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引进高校,加强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工作者和法治实际工作者之间的交流。”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是对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布局的又一次动员和部署,为深化法学教育研究改革、深化法治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各高校,特别是政法院校,要深刻认识到加强法治人才培养的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紧迫性,将加强法治人才培养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抓好法治人才队伍建设是党和人民事业的需要,行稳致远走向美好光明的未来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流群:531249826。

责任编辑:于川校对:李丹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