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数据解决欠薪:实名制助力农民工权益保障(2)

用大数据解决欠薪:实名制助力农民工权益保障(2)

正如社会各界所热切关注的那样,大数据管理的引入,对治理农民工工资拖欠,保障其合法权益,具有可预期的正向效应。

这个综合集纳了建筑全产业链各利益主体的信息平台,对资源调动能力明显处于劣势的劳动者而言,在工资发放、权益维护上有了很大的保障。农民工所有的劳动时间、强度、过程和结果,都能在平台之中得到记录留存,也就有了在利益受损之后搜索、截屏为证的底气,维权的成本大大降低。

由该平台内嵌的“专用账户”系统为劳动法规定的付酬方式提供了“绿色通道”,建筑施工企业普遍采取的将农民工工资与工程款硬性捆绑,平时只发基本生活费,工程竣工后或春节前结清工资等“潜规则”或将得到彻底解决,农民工从此能像上班族一样领取月工资。

此外,由于有了这份电子日志,农民工面对互联网带来的全息生态融入感会更强烈,揣着这份电子简历游走于全国各地建设工地,腰杆会更硬朗、应聘会更便捷。尤其是对于那些在长期劳动中练就了一身技能的技术工人来说,即便没有各种技能证书、资历证明,有其参与建筑的一幢幢高楼大厦和地标性建筑,也足以成为其再就业的资本。

对欠薪问题的精准出击仅是该平台的一个重要方面,引入大数据后,用工单位管理能力也将得到提升。以班组承包为主,是建筑业习以为常的传统用工模式,但其弊端越来越明显,即中间层级太多,信息传递损耗过大。该平台上线以后,劳务企业直接管控到脚手架上的农民工个体,等于精简了用工方案。而对分包企业来说,以工期和成本管控的基础数据包为依据,分包管理将走向更加科学与精细。

该平台还将对市场秩序起到一定的规范效力,只要接入这个平台,以往长期非正常存在的“工程项目违法分包、层层转包、挂靠承包”等问题,就会无所遁形,有无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也将留下“数字痕迹”。当相应的接入门槛按统一标准配置,无用工主体资格的“包工头”将会逐渐退出建筑行业,“工程建设组织方式落后”的问题有可能从此破题。

在行政管理和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大数据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社会相关群体由此得到的保障也成为其社会身份、归属感的确证,成为社会和谐稳定、创新创业的动力源泉。此次国家以如此大手笔面对5000万建筑工人打造的综合管理平台,也将以郑重而醒目的方式,唤起整个社会对于农民工群体生存境况、建筑行业状况的深度关切,而有关大数据产业及相关从业者为农民工群体打造的相应信息工具和“行走”装备,将进一步激活市场创新创造活力的前景,也并非不可预期。

与5000万的大数字相比,已注册的32万人还十分微小,所以如何让每一个建筑工人都能登“台”亮相是当务之急。住建部的有关文件强化,各地劳动保障部门的及时补台,金融机构的积极配合,司法机关的严阵以待,既有联席会议制度的实时在线,都必须协力跟上。尤其是对农民工群体的技术培训指导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在欠发达地区相关平台建设和推广力度需进一步加强,社会资本及民间力量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也必不可少。

全国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平台是从源头上解决农民工讨薪难的有益尝试,还需多措并举推动平台的推广和应用,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作用。(张翼)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案例栏目投稿邮箱为:anli@71.cn,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