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
进入新时期以来,国家储备林建设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林业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顺势而为、积极作为,坚持问题导向,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力度,不断提升国家储备林建设能力水平,确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生态环境脆弱和木材产品短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短板。国家储备林建设通过“两优一补”,在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优化生态供给结构,按照全面保护、系统修复、科学经营、强化服务的思路,加快“两屏三带”、大江大河源头、京津冀、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提升生态承载力。优化产品供给结构,突出规模经营、提升质量、完善功能,加快调整木材供给结构,优化木材生产力布局,形成树种搭配基本合理、短中长结合、结构相对优化的后备资源体系。补齐发展短板,立足于保发展、强基础、建体系,加快改善储备林基地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加强森林防火、病虫害综合防控能力,推进装备现代化建设。
精准提升森林质量为首要任务。国家储备林建设秉持“工匠精神”,通过精准施策、集中发力、示范带动,在森林质量提升上取得新突破。在地域上,主要选择水光热等自然条件好、具备综合条件的地区和国有林区林场,做到因地制宜、好中选好、优中选优。在措施上,采取良种、良法、良技等先进适用技术和目标树培育模式,通过“造、封、抚、补、改”等综合手段,科学开展集约人工林栽培、现有林改造、中幼林抚育以及支撑体系建设,培育优质高产林、复层异龄林和混交林林分。在示范上,国家储备林建设按照精准提升的要求进行积极探索。
金融创新为必要保障。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也是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长期以来,融资难、融资贵、融资短一直困扰着林业发展。国家储备林建设在金融创新上取得了新突破。按照中央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部署,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领带动作用和国家开发性、政策性金融优势,形成财政金融合力支持国家储备林建设,也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投融资模式。此外,国家储备林建设通过发挥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优势,实现项目收益和政府责任有机结合,依靠自身效益还款能力越来越强。
强化经营管理为重要手段。国家储备林建设通过推进林业生产经营管理方式变革,在林业大型造林工程项目化管理上取得了新突破。全面加强国家储备林相关制度、政策、技术、规程、监测、考核等建设,初步建立了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为主体的基础制度规章体系,确保国家储备林建设规范化、制度化。充分借鉴国际金融组织林业项目的经验做法,引入现代工程理念和办法,采取高效集约经营、栽培模型设计、契约式管理、系统工程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等一整套新的生产管理方式和流程,初步建立了国家储备林培育、经营和管理体系,确保国家储备林建设高效化、精细化。这些举措,为大型营造林工程和木材资源培育系统化精细化管理树立了样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