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4日至15日,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政要、官员及嘉宾带着对美好世界的期许来到北京,参加由中国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共商人类和平发展大计。峰会的帷幕虽然已经落下,却给人们留下了隽永的精神成果。“一带一路”倡议自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提出之后,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站在人类共同发展的高度,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对“一带一路”的内涵和前景进行讨论和展望,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现实路径,理解中华文明无可替代的当代价值,坚定中国道路的信心与决心。
全球治理需要转换视角
近30年来,经济全球化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各地区日益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然而,全球化一方面通过贸易、金融和资本不断分化、消解各国政府手中的权力,打破了民族国家业已形成的边界;另一方面,南北发展差距的扩大促使发展中国家的大量劳动力涌入发达国家,由此带来了严重的经济难民、宗教冲突等问题。
近代民族国家本质上是基于民族身份认同而形成的空间型政治组织,国家对主权的坚持使国际市场缺少一个能界定权利边界、维护市场秩序的最终裁判,世界也不存在一个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足够发展援助的转移支付体系。于是,过度强调市场竞争只会导致国家间发展鸿沟日益扩大。
尽管一些国际组织为跨国协调提供了制度化平台,但国家主权让渡的有限性决定了全球问题将长期存在。统计显示,从1986年到2014年,世界10个最富国家与10个最穷国家的人均GPD之比由125倍上升到218倍,国家间贫富差距的扩大是显而易见的。
一言以蔽之,在政府缺位的市场里,公共物品的供给始终面临不足的状况,基于国家间政治的全球治理模式存在着结构性缺陷。在这一背景下,人们陷入了对民族国家能力的信任危机。这一状况迫使人类超越西方理论对国际合作的理论阐释,将理论视角从国家转变到超国家组织上来。
“一带一路”倡议因应了全球政治经济重心向西太平洋地区转移的历史趋势,是中国改革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有益尝试,彰显了中华民族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进程中的责任与担当。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