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秋后问斩”?

为什么古人“秋后问斩”?

摘要:古代一直有“秋后问斩”一说,这里的“秋后”就是指秋分以后,而不是立秋以后。古人为什么规定行刑要在秋分以后进行?据《礼记·月令》记载:“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

清院本《十二月令图·八月》(局部,台北故宫收藏)

《黄帝内经·素问》

“秋分”,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16个节气。秋分在气候学上的意义与春分、夏至、冬至是一样的,此时的太阳运行至黄经180°,而春分、夏至、冬至分别位于黄经0°、90°、270°。秋分的最神奇之处与春分一样,昼夜平分,相反的是,秋分后白天将越来越短。对这样的节气,古人是充满敬畏的,逐渐形成了“秋分祭月”、“秋后问斩”、“秋分占候”、“早卧早起”等一系列“秋分现象”。 “秋分祭月”不同于“中秋拜月”,两者虽都是祭拜月亮神,但后者是民间风俗,前者是国家行为。有学者认为,因秋分可能无月,才将祭月移至中秋,从而形成“中秋拜月的”风俗,这纯属臆测。因为中秋之夜如遇阴雨天,也可能无月……

“秋分日”古人为什么要“祭月”?

《宋史》:“盖其时昼夜平分,太阳当午而阴魄已生”

对于现代人来说,秋分这天似乎只留下一个“竖鸡蛋”的习俗,而在迷信“阴阳”的古人眼里,则是“阴盛”开始的重要日子。《宋史·礼志六》“朝日夕月”条引唐代柳宗元的话说:“按礼,秋分夕月。盖其时昼夜平分,太阳当午而阴魄已生。”其意思是,根据礼经上的说法,秋分时昼夜一样长,正午的时候阴气开始产生。

所谓“阴魄”,就是古人所迷信的阴气、鬼魂一类。古人认为,阴气太重会影响国家祥和与百姓的身体健康,所以朝廷要祭祀月亮,以保国泰民安,此即所谓“遂行夕拜之祭以祀月”。

“太阳当午而阴魄已生”的说法显然是无稽之谈。事实上,秋分祭月并非柳宗元所生活的唐朝才有,先秦时已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礼制。秦朝时祭祀八个神灵,第六个就是月亮神,第七个是日神。

为何选择在春分和秋分时分别祭祀日神和月神,而不是在元旦或是夏至、冬至日?《明史·礼志三》认为:“盖天地至尊,故用其始而祭以二至。日月次天地,春分阳气方永,秋分阴气向长,故祭以二分,为得阴阳之义。”言下之意,春分和秋分最适合祭日和祭月。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