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林海:我国食品安全基本态势与风险治理(3)

吴林海:我国食品安全基本态势与风险治理(3)

食品安全风险产生的根源

食品安全问题的形成具有长期复杂性。长期以来,我们注重经济建设,忽视了生态环境建设,一些长期积累的问题正在食品安全领域集中显现,特别是重金属、地膜与畜禽粪便污染严重,农兽药残留超标问题突出。在源头上,土壤污染和农药过量施用等多层因素叠加,导致食品安全风险层出不穷。

食品安全风险与分散化、小规模的食品生产经营方式有很大联系。目前,分散的农户仍然是我国食用农产品的生产主体;在全国40多万家食品生产企业中,90%以上是小企业,生产主体呈现点多面广,小、散、多等突出特点;在食品流通与餐饮环节,2015年全国约有819万张食品流通许可证、348万张餐饮服务许可证,微小企业与个体工商户是持证经营的主体。食品供应链上的大多数生产经营主体规模小、分布散、集约化程度低,为追求经济利益往往采取违规违法行为。

 食品安全焦虑感与社会环境高度相关。目前公众对食品安全满意度较低,这与食品安全“总体稳定、趋势向好”的基本状态相悖。其原因错综复杂:一方面,由于近年来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的爆发,引发公众的愤怒情绪,催生且放大公众的非理性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信心;另一方面,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一些媒体报道夸大扭曲、网络推手推波助澜,导致虚假食品安全信息甚至谣言大范围传播。相关调查与研究显示,近年我国食品安全谣言占各类网络谣言的45%,96.6%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曾将食品安全谣言传播给朋友。公众面对食品安全谣言时难以甄别真伪,往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容易产生食品安全焦虑感,形成非理性甚至极端的认识,导致公众对食品安全满意度长期徘徊低迷,与我国食品安全“总体稳定、趋势向好”的基本态势相悖。

治理食品安全风险的现实难点

要有效遏制食品安全事件多发、高发的问题,重点要解决好人源性因素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江南大学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研究院通过大数据挖掘工具专门研究了我国在2006—2015年间国内主流网络舆情所报道的已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发现此十年间发生的全国食品安全大小事件数量达245862起,平均每天发生约67.4起。

2006—2011年间,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在2011年达到峰值(38513起)。以2011年为拐点,2012年食品安全事件发生量开始下降且趋势较为明显,2013年下降至18190起,但2014年出现反弹,事件发生数上升到25006起,2015年呈现缓慢上升,食品安全事件数量较2014年增加1125起。数据表明,过去十年间每年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总体减少,但仍然处于高发期。

在2006—2015年间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中,约75.50%的事件是由人为因素导致。其中违规使用添加剂引发的事件最多,占总数的34.36%,其他依次为造假或欺诈、使用过期原料或出售过期产品、无证或无照的生产经营、非法添加违禁物,分别占总量的13.53%、11.07%、8.99%、4.38%。在非人为因素所产生的事件中,含有致病微生物或菌落总数超标引发的事件量最多,占总量的10.44%,其他因素依次为农兽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物理性异物,分别占总量的8.19%、6.71%、2.33%(见文末图)。因此,法治保障、技术支撑、产管并重、多策并施、综合治理,最大程度地治理人源性的食品安全事件成为现阶段治理食品安全风险的难点与重点。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