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

加快推进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

农业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推进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有利于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市场一体、城乡协同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对于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重大。《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在产业融合水平、协同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建设、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协同发展效益五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基本实现产业发展互补互促、科技平台共建共享、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资源要素对接对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更加巩固。

从实际情况来看,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不仅涉及产业协同、市场协同、科技协同、生态协同,还涉及城乡协同和体制机制协同,需要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依靠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构建京津冀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最大限度地推进三地农业资源统筹配置和农业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与区域布局,推进京津冀农业产业协同

一方面,优化产业结构。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整体定位和总体目标,京津冀地区要打造成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未来将形成城市经济发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都市连绵带。无论是从土地资源配置来看,还是从现代城市发展需求来看,京津冀地区传统的大宗农产品生产规模将相对缩小,现代高效农业、休闲农业、都市农业将快速发展。当前,京津冀地区农业生产中,一般性产品、大路产品相对较多、供给过剩,但优质农产品、安全农产品、功能专用农产品相对较少、供给不足,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升级的食品消费需求。京津冀农业产业协同的基本路径是,切实转变区域内农业发展方式,由“产量优先、质量合格”的基本保障型发展方式转变为“品质优先、质量安全、产量稳定”的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方式。

另一方面,优化区域布局。京津冀三地之间应按照各自发展定位和比较优势,优化农业产业布局。首先,京津冀地区农业布局要“一体规划”,打破既有条块分割,以自然地理和资源禀赋为基础,围绕区域特色主导产业,因地制宜打造成方连片的农业特色区域经济板块,形成规模优势、集群优势,提升区域农业的整体竞争力。其次,京津冀三地应合理分工与协作。适应加快构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总体要求,北京、天津应进一步压缩基本农产品生产,重点发展休闲、观光和生态景观型的都市农业,以及农业技术研发、营销设计等知识密集型农业。河北作为京津农业生产的纵深腹地,应以承接京津都市型农业扩散和转移、强化区域农产品供应保障、促进农业转型发展为主要方向,重点发展高效、优质、生态、品牌农业,积极发展现代化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和物流产业,积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努力成为京津高端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供应基地,着力打造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区。

  密切产加销联系,推进京津冀农业市场协同

进一步完善京津冀农产品流通体系、市场信息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和市场准入体系,实现市场对接,努力构建统一市场。合理布局农产品产地市场与区域农产品集散中心,完善冷链物流、直销配送体系,逐步实施统一的农业标准化体系,开辟京津冀农产品绿色通道,构建环京津1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通过培育产销一体化经营组织,发展产销一体化经营,借助“互联网+农业”等新型业态,采取订单农业、农超对接等经营形式,真正实现产销对接。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建立一体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和统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完善区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农产品质检手段一致、内容统一、结果互认、处置明确。

积极培育跨区域经营的大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支持鼓励京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投资企业以收购、控股、联合、兼并、委托生产等多种方式,整合联接河北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形成若干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合作社为纽带、以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为基础、以社会化服务组织为支撑,关联紧密、分工明确、链条完整、利益共享、跨京津冀区域经营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应进一步深化三地农业龙头企业和其他农业经营组织的联系与合作,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市场一体化发展格局。同时,要依托既有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业生产优势区,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在组织形式上实现京津冀农业一体化生产和经营,破除当前京津冀地区农业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的弊端。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