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产学研合作,推进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
依托现代农业技术优势,放大农业科技创新、应用、扩散效应,推进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聚力打造京津冀农业科技高地,是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北京科技创新资源丰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超过70%,天津达到64%,河北则不足60%。这是我省农业发展的明显短板,也是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的明显短板。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的基本方向就是促进北京优势科技资源和要素向河北辐射与扩散,科技成果在河北孵化转化。应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三地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跨区域联合,组建关联紧密、资源共享、通力合作、利益一体的京津冀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并以此为依托加快关键技术研发和技术标准创新,共同申请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和产业化项目,联合建设实验室、工程中心、中试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深化产学研合作。
在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和平台方面,加强合作共享,促进各种创新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在京津冀区域内优化配置,打通区域内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快速流动的便捷通道。构建开放、畅通、共享的科技资源平台,建立工作、项目、投资对接机制,推动综合服务平台互联互通。支持鼓励区域内农业科技人才合理流动,探索完善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激励机制,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交易信息服务平台,推进三地农业技术市场一体化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强化资源保育,推进京津冀农业生态协同
农业是高度依赖资源环境的产业,也是直接影响资源环境的产业,还是可以创造生态环境、发挥生态服务功能的产业。目前,京津冀地区资源环境约束突出,现代农业协同发展必须以区域生态环境保障与改善为前提。应统筹协调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关系,强化资源保育,坚持“以水定产”调整农业用地规模,适度增加生态用地规模,稳定和扩大退耕还林还湿范围,建设成片森林和恢复连片湿地,突出抓好京津保生态过渡带建设、坝上以及燕山太行山重点生态区域退耕还林项目,扩大京津冀生态空间,增加生态环境容量。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积极实施结构节水、工程节水和农艺节水,巩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成果,探索建立长效机制,推进地下水超采治理由项目化向制度化转变。
确保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不仅是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实需要,而且是促进农业资源永续利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长期以来,由于过度追求数量型增长,农业投入品过量、不合理使用,导致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下一步,必须突出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重点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加强对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和农田残膜等农业废弃物的合理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减少对水、土壤等的污染和危害。加快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早日实现区域农业生态环境根本改善。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京津冀农业政策协同
改革发展多年的实践证明,体制机制改革能够极大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推进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要以农业政策支持及相互间农业政策的有效衔接为保障。长期以来,京津冀地区受制于行政区划分割,农业农村要素资源无法实现区域内自由流动,特别是落后地区优质要素资源无法转化成经济价值。实现京津冀农业政策协同,必须构建覆盖京津冀三地的农村土地市场、农村金融市场及其他产权的一体化交易市场。坚持统筹布置、同步推进,率先完成区域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同时做好与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的衔接。实现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等农村产权交易流转综合服务与管理平台互联互通,共同推进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开展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研究建立辐射京津冀三地的农村信贷担保体系。
京津冀三地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明显,尤其是京津先进都市区与河北落后农村之间落差较大。推进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应最大限度地统筹区域内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努力推进区域内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步推进三地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特别是落后地区农村的投入力度,加快建设美丽宜居的新家园。统筹发展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和综合利用。切实落实国家关于京津对口帮扶河北的要求,建立对口帮扶机制,支持环京津贫困地区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精准扶贫。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