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水安全岂能依托于管工水平

饮水安全岂能依托于管工水平

近日,一则“某高校将中水作为直饮水三个月致学生腹泻住院,你怎么看”的问题引发了关注,涉事大学在面对记者时,对此予以了确认,只是将饮用时间从三个月“降”为40天。

三个月也好,40天也罢,这都是一个设计到公共卫生安全的大事情。

水是生命之源,一个人可以三天不吃饭,但绝难做到三天不喝水。因此,饮用水的安全一直是涉及人体健康的最基本环节,为此,原卫生部专门公布了直接饮用水的七项标准,特别强调饮用水不得含有对人体有毒。有害及有异味的物质,并且水的硬度适中、水中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比例与人体体液相近、酸碱度呈中、弱碱性以及生理功能要强等要求。

而中水中是指将雨水或生活废水集中处理后,达到非饮用目的——浇花、洗车、冲洗道路、冲洗马桶等。虽然在处理过程中,也使用了无害化的工艺,但相应净化的成本可能仅为饮用净化的三分之一,而水的硬度、气味以及有害物质的含量均与饮用水有较大的差距。

偶尔饮用中水,虽然不至于出现什么大的健康损害,但毕竟因为水质恶劣,容易引发消化道反应,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如果长期饮用,那么因为水的酸碱度和一些重金属的含量都不符合标准,就有可能导致一些需要长期观察的健康问题,甚至不除外重金属中毒的可能。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国家的生活区域内,只有自来水而没有饮用水与中水的区别,导致人们对于区分不同类别的供水管道缺乏应有的重视。遗憾的是,在这个新鲜事物越来越多地来到我们身边的时候,依然没有人来强调区分这二者水源的意义,在管道施工或者维护的过程中,将二者张冠李戴的现象屡有发生。

例如在2014年就有媒体报道,某租户所住的房屋在施工改造过程中,工人将自来水与中水的管道接反,导致其全家饮用了3年的中水。更有甚者,某小区住户装修,弄混了自来水与中水管道,居然导致整个单元的用户都一起陪着饮用了好几天含有刺鼻气味的中水。

从一个个的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涉及饮用水安全的管路上,我们还仅仅将相关的保障寄托在管工的水平与良心上,一旦他们这里出了问题,人们只能寄希望于自己的身体拥有良好地承受中水的能力。

这里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中水管道屡屡被弄混,是不是也有管道铺设与后期管理的不足呢?比如,是不是可以将中水管道做成特定的颜色或在接口处打上醒目的标志,帮助施工人员较为容易地识别中水管道。另外,在施工管理上,一旦进行了管道方面的改动,在完工以后,就必须强制性地做一个水样检测,以保证人们的饮用水都是达标的。

其实,接错中水只是居民用水安全的一个方面,现在房屋施工,经常会用到各种新式的管道,这些管道中有没有可能溶解入水中的有害物质,其结论也往往是听信施工者的一张嘴,这种情况对于居民的用水安全,显然是存在诸多隐患的。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