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深圳最大的进出口市场,深圳口岸是内地对香港最重要的贸易纽带。鲜活的蔬菜鸡鸭、全球各色奇异水果、以及品种新颖的电子产品,源源不断的在深港两地间进出。二十年间,深港间贸易结构也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从劳动密集产品逐步向高端机电产品、从加工贸易向一般贸易不断转变。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以来,两地贸易增速明显加快,深圳海关既是深港经贸高速发展的见证者,更是深港两地密切融合的参与者。据海关统计,深港贸易规模从1997年的701.4亿元人民币大幅攀升至2016年的6961.5亿元,年均增长12.8%,快于回归前5年(1992年-1996年)年均增速10.1个百分点;二十年间,两地贸易规模增长近10倍。
深港经贸进入互惠共赢时代
自香港回归以来,虽然历经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风暴的双重冲击,深港贸易占深圳整体外贸进出口比重仍不断提升,从1997年的18.8%达到2013年34.2%的历史高位。深圳海关综合统计处科长刘颖告诉记者,目前深港贸易正处于深度调整共谋发展期,2016年深圳市进出口值2.6万亿元,其中对香港进出口6958亿元,对香港贸易额占深圳进出口超过20%。香港在深圳口岸贸易伙伴中仍然稳固第一的位置。
如今,港商建立的“前店后厂”加工贸易模式日渐萎缩,“加工贸易+外商投资企业”模式的主导地位弱化,外资包括不少港资企业也将其产能继续内迁,所占比重逐渐回落,2016年已降至55.9%,与香港回归当年基本持平。同时,民营企业进出口以年均44.3%的迅猛增长速度,成为深港贸易的又一重要推动力量,所占比重持续提升,由回归当年的不足1%增至2016年的4成以上。
深港贸易结构变化也反映出两地经贸发展新时代的来临,深圳从单纯的学习者逐渐成为赶超者、合作者,两地互补、互惠共利、经贸融合正在形成。20年以来,深圳陆续增设深圳湾口岸、福田口岸、大铲湾口岸三个新口岸。
通关提速促进对港经贸发展
凌晨时分,深圳皇岗口岸的旅客、货运通关现场仍然灯火通明,海关人员繁忙如白昼。2003年,CEPA协议正式签署,内地旅客赴港澳自由行开始实行。当年1月,皇岗口岸旅检开始实行24小时通关,皇岗海关成为全国首个客货运渠道均实行24小时通关的公路口岸海关。
实行24小时通关的背后,是深圳对香港出口,特别是手机、计算机、电子设备等高档机电产品出口的飞速增长,这些电子产品需要更快的时机来先人一步抢占市场。刘颖认为,回归以来深港进出口商品结构明显优化,对港机电产品出口所占比重不断提升。
从2002年起,海关在粤港公路口岸实施自动核放系统,实现车辆在公路口岸卡口的自动识别和自动验放,将正常车辆在口岸通关时间由原来的2分多钟缩短为5秒内。2007年启动跨境快速通关业务,实现粤港公路口岸与主管地的无缝衔接;2014年以来,完成粤港公路口岸通关模式由地方版向全国版的转化。
目前深圳海关正在粤港公路口岸逐步实现区域通关一体化,陆续将粤港公路口岸货物通关申报范围拓展至全省、泛珠四省以及全国。
“白手起家”国际大港的通关路
20年前,站在梧桐山山顶往下看,可以看到沙头角东侧的盐田港码头,1997年,成立已4年的码头还名不见经传,但却隐约显露出成长的潜力。开港初期,盐田在国际上鲜为人知,码头吞吐量非常低。发展的路怎么走,成为了码头经营主体企业和政府口岸单位共同面临的问题,深圳海关隶属大鹏海关就是其中之一。
码头的北侧是一栋十一层高的建筑,大鹏海关的办公场所坐落于此。1997年是大鹏海关开展业务的第4个年头,报关大厅位于办公楼的一楼,熙熙攘攘的大厅都是等待办理转关和清关业务的报关人员,海关关员平均每人每天要接上千份报关单。
2007年是香港回归十周年,也是这座与香港隔岸而望的码头吞吐量达1千万标箱的一年。盐田港成为全球首个年吞吐量超千万标箱的单一码头,并且至今连续7年超千万标箱。2015年1月28日,随着一个龙门吊发出轰隆的声音,一个集装箱被缓缓吊起,这个集装箱本身并不特殊,却标志着一个有趣的数字——盐田港开港以来的第123456789个标箱。同年5月22日,又一个很有趣的场景出现,同时停靠三艘超18万吨船舶,再一次让盐田港开了全球先例。
经历20多年的发展,如今拥有94条国际干线、18个大型深水泊位、配备81台超大型岸吊、堆场面积417公顷、可容纳40万个标准箱的盐田港,已然成为这个城市奇迹般发展的缩影。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