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艳:美国网络意识形态输出战略没有变

李艳艳:美国网络意识形态输出战略没有变

2016年12月,特朗普声明,网络入侵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将于上任后组建网络安全团队。2017年1月,他宣布将停止向海外颜色革命组织进行财政支持。特朗普的上述言论引起了思想舆论界人士的纷纷揣测,他是否打算放弃美国多届政府一贯秉承的网络意识形态对外攻势,停止民主输出和颜色革命了呢?为了更加深入地洞悉上述问题,回顾和探析美国网络意识形态输出战略的演变历程,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考察维度。

一、美国进行网络意识形态输出的政策依据:公共外交战略

意识形态输出是美国政府“公共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1997年美国新闻相关政策设计团体的界定,“公共外交”战略是通过理解、增进和影响外国公众的方式来促进美国国家利益的实现。美国前国际交流署署长约翰·莱因哈特点明了“公共外交”战略的实质是“美国政府进入国际思想市场的活动”。意识形态的对外输出是“公共外交”战略的核心内容。冷战期间,美国政府实施了积极而广泛的“公共外交”,它通过向苏联进行单向度的信息输出,实现了对苏联国内舆论的控制,成功地摧毁了苏联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和制度的自信,对美国赢得冷战的胜利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一“攻心术”的彻底胜利,助推了苏联这个曾经令世界生畏的超级帝国几乎是在苏联全社会的集体沉默中瞬间轰然倒下。

“公共外交”作为一种以意识形态输出为核心内容的国家外交战略,它对于目标国的影响,往往需要借助一个不可或缺的中介——媒体。而当今时代,美国在互联网技术、管理上的优势地位,筑就了其进行意识形态输出的现实基础,也形成了美国在意识形态输出方面的战略优势。互联网把每一个现实社会中的个人链入了网络社会之中,使其成为网络世界信息传播过程的一个节点,使得信息能够摆脱传统媒体点对面的单向度传播模式,而是实现信息源多中心的同时发布,使得信息按照一种幂律传播规律迅速扩散。在网络时代,犹如芯片与硬件的关系一般,以控制目标国民众思想为目标的“公共外交”与国际互联网这一互联互通的超级媒体相互借力,美国进而对世界思想舆论的走向产生了决定性作用。

二、美国进行网络意识形态输出的三个历史阶段

在20世纪末,美国利用互联网进行意识形态输出主要是依托美国新闻署进行,这是美国利用互联网对外进行意识形态输出的第一个阶段。冷战结束以后,主要从事“公共外交”工作的美国新闻署得到的政府拨款、人员编制均大幅降低,为了节省预算,美国新闻署充分利用互联网,依托文化和交换项目以及国际信息项目,逐渐把资金投入从印刷刊物转移到了网络平台这一低成本的新型媒体上,迅速建立起了一个虚拟社会网络,频繁向境外提供电子期刊、电子学习资源等,积极服务于美国的“公共外交”战略。但是,这一时期美国“公共外交”的网络化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外交,还只是利用互联网发挥信息搜集、传递、发布的功能,其巨大的社会影响和政治效应并没有充分显现出来。

美国开展互联网意识形态输出得到官方的正式确认,标志着美国开始了网络意识形态输出的第二个阶段。2001年,美国在遭受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全国上下都在苦苦思索“世界为什么憎恨美国?”,人们很快把原因归结在公共外交的不得力上,于是“公共外交”政策受到了空前的追捧。2002年7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明确国务院在公共外交方面的职责,重申对外教育和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强调了互联网在开展公共外交活动中的重要作用。12月,《2002年网络政府法案》得到国会的通过,它主张构建一个以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措施框架,服务于世界公众对美国政策的认同。其后,应这一法案的要求,2003年10月,美国国务院在信息资源管理局下设电子外交办公室,专门从事网络外交。作为这一政府部门成立之后的一项重要业绩,2008年10月,由美国信息资源管理局发布的《2008财政年度电子政府建设报告》披露道,在其他国家以及非政府组织、公众之间如何借助美国电子政务平台获得最全面、最及时的美国内政外交信息方面,电子外交办公室做出了国际表率作用。通过上述名为信息公开自由、实为信息操控垄断的种种方式,美国将自己想让世界看到的一面,通过国际互联网传播了出去,抢占了其他国家尤其是转型期国家民众对于美国意识形态认同的先机。在这一历史时期,“公共外交”和网络外交开始结合起来,美国意识形态通过政府网站、商业门户新闻网站等网络媒体呈现在世界民众的面前。

基于社交网络的美国意识形态输出是第三个历史阶段。当Blog(博客)、Facebook(脸谱)和Twitter(推特)等互联网的新应用横空出世以后,社交网络开始以一种空前的速度在全球范围扩展,美国意识形态输出的方式也相应出现了新变化。社交网络基于人际关系网络的传播模式,深度嵌入数以亿计用户的日常生活之中,也成了美国在新世纪极力争夺的媒体资源。自2009年1月奥巴马政府组建以来,美国政府愈加意识到互联网的强大影响力,因而也更加注重运用网络外交来推销其内外政策。2010年和2011年,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先后两次作了“互联网自由”的主题演讲,她明确提出“互联网是加速政治、社会和经济变革的巨大力量”。更为重要的是,希拉里把“网络外交”纳入了美国的外交政策框架,明确提出要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网络平台开展对外交往和传播活动。这一政策的影响,从美国对中国信息传播手段的变化中便可见一斑。2011年10月,历史悠久的“美国之音”停止对华汉语广播,同时裁员55%。正如2011年4月7日“德国之声”公开的《美国之音:网络是接触中国受众的主要途径》一文所预测的,美国不是放松对华意识形态输出,而是“将会把政治意识形态对华输出的重点放在数字领域”,这是因为受众活跃的互联网才是美国真正想要占领的思想阵地。

特朗普当选总统之后,在接受美国NBC电视台采访时毫不掩饰自己对社交网络媒体的热情,称社交网络比起官方新闻稿来,更有利于自己快速地表达想法。日前,在Facebook和Twitter账号已有数千万粉丝订阅的基础上,他又在Facebook上发布了三个新账号。除此而外,他还接管了奥巴马在Facebook、YouTube、Instagram等社交网络平台上的账号。由此可见,在竞选时就善于使用社交媒体进行宣传的特朗普,在就任后并没有放弃运用社交媒体向全世界发声,宣传自己的政治价值观念。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