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新:我们为何能够抗战必胜

杨立新:我们为何能够抗战必胜

——“兵民乃胜利之本”战略思想的历史回溯

阅读提示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在全民族救亡图存的紧要关头,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中国的抗战能否取得胜利、如何才能取得胜利、中国抗日战争的进程如何发展等重大问题现实地摆在全国人民面前。毛泽东1938年在《论持久战》中提出“兵民乃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等著名论断。这些论述像一盏明灯,驱散了军民心头的迷雾,使人们认识到人民战争的战略地位,有力指导了全民族抗战的伟大实践。

动员组织全国军民团结一致、合力战斗是取得抗战胜利的根本

“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立即以满腔热忱向全国人民、各党各派各界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彻底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其中概括了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的政治主张。1938年,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又提出“兵民乃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等著名论断,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关于抗战必胜的信念及其根据所在。

纵览抗战全过程,中国共产党始终利用各种时机对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进行政治动员,把反侵略战争的必要性、正义性以及斗争的路线方针政策告诉他们,使其确立必胜的信念;以各种形式组织各政党、各阶层、各民族以及海外人士,积极参加支援抗日战争。这些努力,使被帝国主义视作“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在“一切为了抗日、抗日高于一切”的信念下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形成了坚强团结的抗日合力。从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进而发展到战略反攻,无论是在正面战场还是在敌后战场,中国军民始终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铁骨铮铮、视死如归,为最终赢得抗战胜利奠定了最坚实基础。

军民一体的武装力量为战争胜利提供了战斗力基础和保证

具有强大战斗力的人民军队是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实行人民战争,广泛动员和组织民众固然重要,但同时必须有一支强大的正规军队作为整个武装力量的骨干。抗日战争中,我党把人民军队划分为主力兵团和地方兵团两大部分,主力兵团是人民军队的骨干力量,在正规军中起着主要作用,既可以执行跨地区作战任务,也可以广泛开辟和巩固革命根据地。地方兵团是地区性武装组织的骨干力量,既可以打击当地敌人,还可配合主力兵团进行大规模作战。

在毛泽东提出“兵民乃胜利之本”著名论断之后,八路军、新四军化整为零,深入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游击区,发动群众进行全民抗战,并依据地域特色建立地方武装和民兵组织,扩建了敌后武工队、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雁翎队等民兵武装,充分利用民众智慧,开展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战斗,蕴藏于军民之中的战争潜力,终于发挥出巨大的威力。

民众支持是抗战胜利的物质源泉和精神伟力所在

战争不仅是军事力量的竞赛,也是经济实力的竞赛、精神意志的较量。作为战争物质基础的一切物力和财力都是由人民群众生产和创造出来的,也是靠人民群众将其源源不断输送至前线的。淞沪会战前后历时3个月,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第一场重要战役。战役中,日军投入20多万兵力,伤亡4万余人;国民党军投入70万兵力,伤亡30万人,1937年11月12日,国民党军全面溃退,上海沦陷。淞沪会战的失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与国民党长期漠视农民利益,得不到当时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支持是分不开的。同样是中国的农民,凭借着“城市小、乡村大”的地域优势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优势,助力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在抗战中迅速崛起壮大,给予战争以有力的支撑。除物资供应和运输勤务外,还时常在敌军后方出现,破坏其交通、隔断其军需供给。

事实证明,民众支持是战争物质和精神力量的源泉。1939年11月7日至12月21日间,新四军第三支队对日实施繁昌战役,4个营2000余人据守繁昌城及周围地区44天,抗击日军2200余人的5次进犯,毙伤敌850余人。繁昌保卫战之所以能够五战五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皖南地区人民紧密团结,44天的作战靠的是军民同仇敌忾。依靠民众一切困难最终都能找到解决办法,任何强敌最终都将灰飞烟灭。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