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宜勇:“一带一路”开创中国对外开放新境界(2)

杨宜勇:“一带一路”开创中国对外开放新境界(2)

未来在区域布局层面,“十三五”期间,我国国际产能合作将以哈萨克斯坦、印尼、马来西亚等周边重点国家为“主轴”,以非洲、中东和欧洲中东部重点国家为“西翼”,巴西、秘鲁等拉美重点国家为“东翼”。未来在产业布局层面,“十三五”时期重点推动“走出去”的将是钢铁、有色、建材、化工、轻工、汽车、农业等行业优势富余产能,包括工程机械、航空航天、船舶和海洋工程的优势装备,以及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其中,涉及具体的行业还提出很多细化目标,比如在建材领域,到2020年,将建设三至五个建材产能国际合作示范区,实施100个以上重点项目等。在具体支持政策方面,将优化对外合作管理,具体包括提高境外直接投资管理水平,完善备案制;以建营一体化等推动对外承包工程转型发展;提高装备出口便利水平。此外,将进一步完善财税、金融政策的支持,具体包括优化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使用方式和资金投向;逐年增加“两优”贷款(优惠出口买方信贷和援外优惠贷款)规模,提高“两优”贷款优惠度;进一步完善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海外投资险,加快与有关国家商签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增强金融服务能力。还将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包括发挥多双边合作机制的引领作用,完善国别规划、投资指南、风险报告等信息平台。总体而言,鼓励政策不再是普惠制的,而是针对特定行业、特定产业链环节给予不同侧重点的扶持,更加精准发力,旨在推动我国企业海外投资沿着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向上游升级。

总而言之,国际产能合作既是新时期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又是中国引领的国际产业体系重构。2017年以来,中国引领的绿色国际产能合作的推进有三大亮点:一是积极配合“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战略,以及G20杭州峰会提出的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联盟倡议等。国际产能合作是贯彻实施国家经济外交战略的重要体现,是具体的行动纲领。二是优先突出了“一带一路”和“两廊”的重点区域布局,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和我国产业优势,重点输出高铁、通信、电力等优势产业和能力。这不是落后产能的转移,而是将产业整体输出到不同的国家,帮助这些国家建立更加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制造能力。这是顺应世界产业转移基本规律的创新之举、共赢之举。三是特别强调互利共赢合作观,不仅加强了国内企业间的合作,形成产业集群,还加强了双边、多边、第三方乃至多方企业间的产业合作,既有和发展中国家合作,也发挥了发达国家技术、资金、经验优势,从“互利双赢”升级为“互利多赢”。这无疑将促进产能合作利益汇合点的扩大,合作最大公约数的实现,新的更大的利益共同体的形成。

近年来,在绿色国际产能合作的带动下,我国多个行业正在加快“走出去”步伐,实现新的突破。以建材行业为例,中国建材企业在境外投资已经签约、在建、建成的项目33个,涉及18家建材企业,覆盖2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金额达到4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300亿元。

努力补上GNP短板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按国民原则核算的,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则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所谓发达国家,一般都是GNP大于GDP;所谓发展中国家,一般都是GNP小于GDP。

虽然从GDP来看,2010年中国就毫无悬念地超过了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但是从国民生产总值(GNP)排行来看,形势依然不容过分乐观。伴随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会有所放慢,但另外一方面,在“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增速毫无疑问将来会有所加快。因此,中国对于GDP增速放缓不必太过紧张,因为中国对外投资的总量超过招商引资的总量,中国已经开始进入GNP增速快于GDP增速阶段。“一带一路”倡议的纵深发展,将使得中国努力补上GNP的历史短板。

“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得到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响应和支持。中国先后和沿线国家签订了近50份政府间合作协议以及70多份与包括一些国际组织在内的部门之间的合作协议。论坛期间,又签署了一批对接合作协议和行动计划。经过共商,推动共建了一批标志性的合作工程。4年来,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累计已经超过500亿美元,这些项目进展效果良好。未来“一带一路”建设不仅会持续中国经济的繁荣,而且有力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繁荣。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