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三题  (3)

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三题 (3)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这一问题颇具深意。众所周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成果,这条道路正在使中华民族迎来伟大复兴,它已受到世界范围内人们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讨论。

三、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要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个性特色

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我们要特别注重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个性特色,努力实现个性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

个性化是一切理论研究和精神生产应有的品质和特征。这是因为,与物质产品可以批量制造不同,知识、观念等精神产品的生产都只能是独一无二的,重复已有的研究、生产已有的知识和观念毫无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也应该是个性化的,也只有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个性特色,才能真正克服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态度。可以说,只有具有个性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才有资格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个性化有两个不同的层面:一是民族的层面,即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具有一定民族的个性特色,这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来实现的。我们通常所说的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特点、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就属于这个层面。二是个人的层面,即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具有个人的个性特色,包括个人独到的视野或视角、独特的致思方式、独树一帜的理论体系或学术见解,等等。应该说,个人层面的个性化是更为根本的,因为即使是民族层面的个性化,也只有通过个人独特的理论创造才能实现。我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个性化,主要就是指个人层面的个性化。

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个性特色,主要是由以下两个方面决定的:

首先,个性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本质要求。所谓理论创新,是指人们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而提出新的理论或赋予原有理论以新的内涵或特点。理论创新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哪种表现形式,都必然具有“新”这样一个共同的本质特点。这种“新”的特点,就是区别于前人和他人的理论研究的个性特色。没有个性特色,不可能有任何理论创新。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恩、列、斯、毛、邓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在于他们都作出了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上,郭沫若、李达、艾思奇、翦伯赞、范文澜、吕振羽等人之所以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所称赞的“名家大师”,也在于他们都作出了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理论创新。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我们要特别倡导开展个性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其次,个性化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世界化的内在需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国家,也是世界上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人数最多的国家,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尚未产生与之相匹配的世界影响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以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缺乏个性特色。反观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从卢卡奇、葛兰西、柯尔施到当代的哈贝马斯、柯亨、詹姆逊、哈维等等,他们之所以成为世界级的思想家,就在于他们都作出了高度个性化的理论贡献。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可以说,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要真正走向世界,必须以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个性化为基本前提。

(作者:汪信砚,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