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勇锋|香港回归二十年:两地的文化交流与合作(3)

摘要:香港是中西方文化荟萃之地,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大舞台,两地文化产业合作优势互补明显,合作潜力巨大。香港回归以后,香港与内地在文化方面的合作交流也越来越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主持人:对,香港和内地合作的电影现在特别多。

齐勇锋:仅仅在2016年,香港和内地就有43部合拍电影,合拍的电视剧也越来越多。香港本身的电影产业在亚洲很有名。

主持人:它被誉为东方的“好莱坞”。

齐勇锋:对,比如邵逸夫,咱们都熟悉,香港电影大亨,内地很多大学他都有捐助。

主持人:对,逸夫楼。

齐勇锋:我们学校就有一座逸夫楼,像北大、清华,但凡有名的大学几乎都有逸夫楼。所以电影也受中华文化的熏陶。

主持人:对。

齐勇锋:他的中华文化的本色保留得非常好的,所以香港电影对内地有很大的影响。实际上,从香港回归以后,香港本地的移民在减少。香港电影最繁华的时候,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当时香港本地的电影就业人员就两万人,现在已经下降到只有五千人,而且大部分优秀电影人士都北上了,这几年和内地合拍的比较多。而且我们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比如《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电影产业可以看作内地和香港文化融合的一个晴雨表,因为它的影响力很大。

主持人:其是近几年,合作特别多。

齐勇锋:我们现在电影的年产大约是五六百部,跟香港合拍的电影就占到40多部,还有少数电影有香港方面的电影制片参与,但是可能没有投资,合拍电影就是双方共同投资。

主持人:有些演员是内地的,但是导演还有制作班底是香港的。

齐勇锋:对,或者还有部分人参加。所以如果要把这些方面都算起来,冲击力还蛮大。

主持人:您刚才谈到这么多文化产业,其实我们身边的香港文化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齐勇锋:是,我觉得香港的文化在内地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时内地的文化在香港也是无处不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地逐步走向融合,融为一体,而且融合的步伐越来越快。比如我家住在宣武区,我今天来做节目就坐的地铁四号线,四号线就是港商和北京市联合投资。我还经常去天安门旁边的东方广场看电影,东方广场是李嘉诚投资的,里面有先锋剧场,剧场很大,年轻人看的很多。可以说内地和香港越来越密切,生活中无处不在。包括从香港来内地学习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据说仅仅在北京,从香港来的学生至少有两千人,这个比例很大。

主持人:近年来,随着一些文化产业的发展,无论是在文化方面,还是学术方面,甚至医药方面的合作都比以前增多了。

齐勇锋:是,大幅度增加。可以说,时至今日,两地交流合作的次数、人数,总体规模比1997年刚回归时增加了将近一倍。

主持人:那么多?

齐勇锋:整整增加了一倍,可能还要多。我们现在每年跟香港的各种文化方面的交流项目有700多项。

主持人:举几个例子。

齐勇锋:文化艺术方面的交流,有这么几个节目,都是品牌性的合作:比如“艺海流金”内地与港澳文化交流活动,每年一届;再比如说春节、中秋节。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马中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