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大事 “越俎代庖”是责任错位的延续

婚姻大事 “越俎代庖”是责任错位的延续

在健身族看来,莲花山公园只是深圳的众多去处之一。而对于操心儿女终身大事的父母们来说,这里是个独一无二的场所。随着儿女们渐渐“奔三”、“奔四”却又无暇社交,为了替其寻到一个合适的对象,焦急的家长们纷纷代儿“上阵”、替女“出征”,构成了婚介角的一道风景线。他们不少人也认为替孩子相亲其实不合适,而且怕显得孩子自己没本事找对象,再者,“这里的家长条条框框要求太多”,让机会显得很渺茫。(7月17日《南方都市报》)

为子女代劳相亲俨然具有中国特色,既便在文化渊源极深的东南亚,也没有时下国内家长们此般急切。尽管婚姻大事非同儿戏,受到各方因素的限制太多,依然无以阻挡中国父母们的狂热。更何况,当“中国式丈母娘”已成为高门槛的代名词之下,连自己都明知“如此做不合适”的家长们,依然奔走在相亲的道路上,并呈现出苦行僧式的极致化,“没有办法”的解释实为中国式责任错位的延续。

在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理由之下,包办责任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孩子从出生之日起,父母就为其规划了一切,比如理想的方向、志愿的选择、职业的取向等,连孩子穿什么衣服、理什么样的发型,都会打上父母深深的烙印。孩子成了父母生命的延续,父母期望通过孩子看到另一个自己,或者是理想化的自我升级——包括自己无法实现的理想,都应当由孩子去完成。不过这样也存在很大的风险,失去了独立性、自主性的孩子,往往缺乏健全的人格和独立的精神,他们对父母要么高度依赖,要么极为反感。

如果说,在职业、志趣、人生规划上,父母或许还有足够的操控空间,自己也有足够的支配权利,但在婚姻上介入过深,依然延续着传统的“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此举则显得不合时宜,恰如专家所言是一种“病态的表现”。一则,在崇尚权利自由与个性独立的当下,父母介入孩子的婚姻无疑于开历史的倒车;二则,此举存在极大的风险,也无视了爱情婚姻关系中的自我决定因素。没有当事人的参与和体验,中国父母式的包办只会带来失败的结局。

选择结婚与否,都属于个人绝对的自由。不愿接受婚姻的束缚,或者基于对自由新的理解,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大龄群体”,但此并不意味着就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也是家庭无以承受之重。正如对生育的选择上,喜欢孩子并有能力承担者可以多生育一些,不太喜欢孩子而自认为能力有限者,则可少生甚至不生育。每个人出发点并不一样,看待问题的角度也有差异,无法也不能做到“千人一面”。

子女大龄化而迟迟不愿走进婚姻的围城,或者给父母留下一男半女,既有外部因素,也有自身原因,不过归根结底还是自身原因所致。诸如时间太少、圈子太窄等客观理由,其实很难站住脚。根本原因在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个体对婚姻与家庭已然有了新的认识,在选择上除了好与坏,还有是与否的多元化。孩子们迟迟不愿结婚并不可怕,然父母们依然延续着传统的思维,企图用自己的权威或责任来替代,最终只会徒劳无功。孩子已不再是过去的孩子,父母却依然还是过去的父母,彼此之间则会形成难以调和的矛盾。婚姻大事 “越俎代庖”是责任错位的延续,情与理,法与理之间都无以放行。

任何现象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多元价值标准下,单一化的传统方式无法得到延续,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阻力。父母过度介入孩子的婚姻,于家庭来说并非好事,对整个社会来说亦非利好。此表明在社会改革的过程中,受传统力量的干扰太多。孩子们已然走出了传统的束缚,享受着属于自己的权利自由,不过父母们却在自设的范围无以自拔,并成为新生事物滋生的强大阻力。更重要的是,在所谓的责任与道义的掩盖下,行为的合理性往往会被掩盖,并获得道义上的同情。如同“暴走团”之所以泛滥成灾,亦是同情代替规则、客观掩盖主观的所形成的恶果。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