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情怀

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情怀

摘要:一年又一年,在最重要的节日来临时走进人民群众中,已经成为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节日惯例。在看望中,他总是嘘寒问暖,拉着乡亲们的手唠家常,询问粮食够不够吃,低保有没有保障,看病有没有困难,孩子有没有学上,年货有没有备好。从年头到年尾,心里始终装着人民。就在这细微处展示着大国领袖如何亲民、爱民、为民,体现着总书记的人民情怀。

这些年来,每逢春节之前,人们都常见到习近平总书记到基层去看望人民群众的身影。

一年又一年,在最重要的节日来临时走进人民群众中,已经成为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节日惯例。在看望中,他总是嘘寒问暖,拉着乡亲们的手唠家常,询问粮食够不够吃,低保有没有保障,看病有没有困难,孩子有没有学上,年货有没有备好。从年头到年尾,心里始终装着人民。就在这细微处展示着大国领袖如何亲民、爱民、为民,体现着总书记的人民情怀。

是啊!综观习近平投身工作特别是担任总书记以来的所思所想所为,我们由衷地感到他的家国情怀、人民情怀是多么的浓烈与深厚!

所站——人民立场。一个政党、一名党员的“站位”极为重要,因为它是检验是否奉行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分水岭。习近平总书记所站,牢牢地选在人民立场上。

作为一个京城长大、高级领导干部家庭出身的他,插队来到陕北梁家河,竟然丁点儿架子都没有,结交的朋友是最普通的百姓,聊天最多的是最普通的百姓,关心最多的也是最普通的百姓。直到他主政福建时,还惦记着梁家河当年结交的朋友,接待前往福州看病的朋友,并在家里热情款待他。习近平总书记回忆当年时深情地说:下乡七年,懂得了什么是实事求是,什么是人民群众。

站稳人民立场的初心,一直不忘。在正定,他跑遍所有乡村;在厦门,在宁德,他总是牵挂着百姓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在福建、浙江、上海主政时,总是站在人民群众立场上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

担任总书记以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其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显得极为突出,成为其核心价值。打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的开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全篇不足千字,竟17次提到人民。“这个重大责任,就是对人民的责任”。这个“对人民的责任”,就是人民的立场,这一站位,决定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所有的决策都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再到认真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无不如此。

马克思主义是为着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幸福而产生并不断发展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她的站位是在人民大众一边,她的宗旨和目标是为着多数人的解放和幸福。是否心系人民,心系多数人,不仅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资产阶级及其他政党的最根本标尺,也是辨别一个共产党人真假的试金石,更是一个共产党的领袖能否得到人民群众真心爱戴和拥护的最根本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的站位,也就决定着他作为全党的核心,是人心所向、大势所然。

所应——人民期待。人民有所期,我们有所应。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常想常为的。事实上,恰恰是因为他的站位,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因而他的回应也就注定一定是人民所期。“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朝思暮想的,而这,就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引领,足见其回应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该是怎样的高屋建瓴。而在实现这一梦想的带领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五年来的砥砺奋进中,其顶层设计切实深邃,制度安排务实宏远,前进步伐铿锵稳健。

记得2013年11月9日,在《关于“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深刻地指出:要“抓住重点,围绕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回应人民群众呼声和期待”。 从2014年1月以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平均每月召开一次会议,研究推动各项改革举措的落实。三年多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格局、大脉络日益清晰,各领域标志性、支柱性改革相继推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回顾这些改革,重点大多聚焦在人民群众反映最多的问题上,聚焦在人民群众的期待上。比如,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解决城乡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问题,解决各类社会矛盾问题。其根本指向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比如,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党中央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适时提出并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矫正要素配置扭曲,取得明显成效。再比如,在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改革中,把公众参与纳入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人民监督权力的运行。保证公正司法,坚决纠正了一批冤假错案,有效提高了司法公信力。在法治中国建设的改革中,让人民拥有参与决策的权利、拥有监督权力运行的权利、拥有享受司法平等的权利,是落实人民群众期待的一个根本所在。

为谁执政、为谁服务、为谁奋斗,这是一条也是唯一一条准绳,检验着一个政党、检验着一个领袖。在这个检验中,习近平总书记不愧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杰出领导。

所谋——人民利益。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最显著的风格。还是在梁家河时,看到村子里的烧柴极为困难,作为支部书记的他牵肠挂肚。当看到发展沼气的消息时,他喜出望外,赶赴外地考察并大胆推广,在陕北农村,梁家河第一个用上沼气。在福建宁德,至今一直传颂着习近平总书记帮助畲族群众脱贫致富的故事。福鼎市的赤溪村,被称为“全国扶贫第一村”,就是当年习近平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时,亲力亲为,走村入户,关心百姓疾苦,为他们摆脱贫困想方设法:制定帮扶政策,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增强“造血”功能,等等。在《摆脱贫困》一书的《畲族经济要更开放些》等篇章中,当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地区脱贫致富问题进行了深刻分析和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正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热切关心和具体帮助下,赤溪村到了2015年实现巨变,并向总书记报喜。

党的十八大后,担任总书记的习近平,把人民群众高高举过头顶,心中时刻牵挂的,正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他多次强调,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1200余字,习近平总书记10次提“人民”、5次提“群众”,用了187个字的段落来谈“脱贫”。他说,“新年之际,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他们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能不能过好新年、过好春节”,“部分群众在就业、子女教育、就医、住房等方面还面临一些困难,不断解决好这些问题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掷地有声的话语,令人民心中暖意融融。

扶贫帮困、精准脱贫,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最为牵肠挂肚、费尽心思的。在江西,他就说过:“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他还曾说,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全国人民都已亲眼目睹并亲眼见证着:几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面所采取的和正在采取的政策措施力度之大、效果之明,举世无双。中国共产党在成功创造7亿多人脱贫的世界奇迹之后,如今又在带领四千多万最为贫困人口与全国人民一起迈向总体小康,不容易、了不得!

“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一个珍视人民的国家必将兴旺发达;一个怀有深厚人民情怀的领袖必将为人民所敬仰。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流群:531249826。

责任编辑:李丹华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