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前线
山东省莱阳县西陡山村的唐和恩是获得土地的农民之一。1948年深秋时节,淮海大地的大战一触即发之时,他刚刚迎来土改后的第一个大丰收。
一天,正忙着收庄稼的唐和恩,听说村里要组织民工给淮海战役前线运送军粮,二话没说,撂下手里的镰刀就直奔村委会请战。一开始,村支书没同意:“你去年才刚支援过南麻战役,这次就免了。”可唐和恩不乐意:“难道支前参战还论次数?”几番软磨硬泡,终于争得了再次上前线的机会。
唐和恩不是一个人。数千年来第一次拥有自己的土地,广大翻身农民早已把“一切为了胜利,一切为了前线”,化作了共同一致的行动。
早在淮海战役发起之前,群众对解放军的支援就已全面展开。
“后方多生产,前方打胜仗”,念着这样的口号,留守后方的老百姓春种秋收,织布做鞋,日夜劳作,他们把收获的新粮、宰杀的猪肉、手打的草鞋,一担担、一双双送给战火中厮杀的解放军。因为他们在后方的繁忙,才有了济南战役时足足可以供应参战部队和支前民工两个月的1.6亿斤粮食,才有了新年之际白雪纷飞时前线战壕里鼓舞士气的白面肉包子,才有了战士们翻山越岭急行军时脚上密实的一双双军鞋。
年轻的壮小伙儿纷纷参军,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上战场,成了处处可见的感人场景。山东广饶县的周家村和商家村,几天之内竟各有一个连的青壮年报名参军,组成了著名的“周家连”和“商家连”。
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打响,山东蒙阴县野店镇烟庄村的“沂蒙六姐妹”把亲人送上战场,又带领村民在后方踊跃支前。一个不足百户的小村子,半月内做了5000多双军鞋,烙了15万斤煎饼。半个多世纪后,六姐妹之一的张玉梅谈起支前的缘由,只说了这样一句话:“怕死不革命,革命不怕死,谁叫咱支(前),咱愿意支(前)!”
在张玉梅和解放区的众多百姓心中,支前是自己的事情,更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最后一把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一床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这是他们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们毫不犹豫的选择。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