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绿色发展理念的要义

准确把握绿色发展理念的要义

【核心看点】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绿色发展理念既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又科学把握了时代发展的新趋势,体现了历史智慧与现代文明的交融,对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生态观的创新性发展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在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中,秉持“天人合一”精神的生态文明观熠熠生辉。在中国传统生态思想中,天地万物被看做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万物生存发展有其本质规律,天地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庄子·达生》说:“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管子·水地》说:“地者,万物之本源,诸生之根苑也。”……这些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这里所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正是体现了对中国传统生态文明理念的继承和发展。

中华文明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我们的先人们早就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认识到了生态资源管理是国家与社会运行的重要保障。“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都在告诫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无疑是对中国传统生态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我们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赖以生长的基础”。在马克思的分析中,经济循环是与物质变换(生态循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而物质变换又与人类和自然之间的新陈代谢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因此,如果人类盲目而不加节制地对待自然,这种“新陈代谢”就会发生断裂。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回答了人与自然之间如何进行协调发展的问题,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理论视域:

其一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纵观世界发展史,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他还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这些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

其二是阐明了绿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长期以来,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以增加生产要素和扩大生产规模来拉动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资源环境的破坏。然而,经济发展、GDP数字的加大,并不是我们追求的全部,我们还要注重社会进步、文明兴盛的指标,特别是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生态红线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不能突破。

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是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要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要树立正确发展思路,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

绿色发展理念,旨在突出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厚情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命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是其实现的条件和基础。正己治民,善政养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人们生活富足,是我国悠久的政治文化传统。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生态环境是民生的重要内容。“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这些话语回应了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渴望和诉求,充分体现了建设生态文明与增进民生福祉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但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特别是大气、水、土壤污染严重,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可谓“民生之患”。扭转环境恶化、提高环境质量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推进绿色发展,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全球生态安全的责任担当

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人类文明是由世界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国的发展对于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绿色发展理念彰显了中国对全球生态安全的责任和担当。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以“气候谈判”为标志,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国际大趋势。2008年,联合国环境署发出了《绿色倡议》,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习近平总书记倡议,“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在这方面,中国责无旁贷,将继续作出自己的贡献,走绿色发展道路,让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成为主流的生产生活方式。关于坚持绿色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提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同时,还提出要“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这是中国积极响应国际社会的绿色发展潮流的郑重承诺,表明将与各国一起,携手推进全球绿色、可持续发展,自觉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负起应有的责任。

总之,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理念与历史智慧,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尊重东西方文明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是当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智慧及当前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创新,为我国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