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内容与形式协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全覆盖育人效果
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要抓好“内容”这一核心要素,同时也不能忽视“形式”这一基础要素。以往,由于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内容”与“形式”间辩证关系认识不深刻、不到位,致使重“内容”轻“形式”,重“理论灌输”轻“寓教于乐”,重“照本宣科”轻“实践感悟”,致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与实效性大打折扣。
为此,一要抓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室、教材、教师三个关键阵地协同育人,切实推进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邀请国内知名专家编写课堂教材,精心指导青年教师讲授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适应新时代需要,更加符合师生认知规律;革新教育方式,变说教式为说理式,变灌输为互动,变课内为课外,把课讲灵活,让学生受益。二要抓住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与营造健康向上文化环境阵地的协同育人,既要结合育人使命和时代特点,又要结合学生思想动态和认知规律,开展更接地气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使校园环境的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育人价值达到和谐统一,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标识、校训校规、纪念馆、名人名师的育人功能。三要抓住传统媒介与现代网络新媒体阵地的协同育人,发挥广播、报纸、书籍、电视、宣传橱窗等传统媒介的作用,同时关注互联网时代青年师生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思维模式的变化,积极探索互联网+思政工作模式,注重用好用活网络载体,充分运用“两微一端”、QQ、微信、网络论坛等网络工具,抢占、巩固网络阵地,搭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空间。
坚持理论与实践协同,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全方位育人目标
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目前,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块显著“短板”是理论与实践脱节,一方面过于注重理论灌输而忽视社会实践,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说自话,照本宣科,对社会现实问题关注不够,阐释力不强。另一方面,往往忽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没有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上升为系统地有说服力的理论体系。
理论与实践协同,就是要知行统一,既要坚持受众的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又要引导受众唯物辩证地认识理论与实践。理论课堂上应注重开展生活情景模拟体验活动,日常生活上强化社会实践能力锻造,见习实习上强化团队精神和团体实践的自我检验,实现从课堂灌输理论到参与社会实践的全程体验化育人模式的转变。要在实践方法维度上重视多样化,明确社会实践方向与主题,创新实践形式,坚持教师讲授、学生讨论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参观学习与现代慕课微课相得益彰,让师生在共同参与中教学相长。要在实践目标维度上注重贴近性,切近学生思想、生活,坚持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把参与社会调研、生产实习纳入学生培养计划,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
(唐顺利 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长沙师范学院讲师;本文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面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 2015MZD045 阶段性成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