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位亲历者回忆抗战胜利历史时刻

80位亲历者回忆抗战胜利历史时刻

摘要:在家国大事之下,个人的感受和回忆轻之又轻。但也正是无数个体的回忆,才为历史的骨架填充血肉,使之生动。这些年来,中国越来越重视大历史背景下的民间回忆,但与之相对应的是,脑中还封存着当时记忆的老人,已经越来越少。

8月15日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纪念日。当天上午,《我的1945——抗战胜利回忆录》《抗战胜利·民间影像特辑》新书发布座谈会在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举行。多位抗战老兵、黄埔后人和多位高龄作者出席座谈会。

近80位高龄亲历者的1945年回忆

“我们对抗日战争历史的记忆真的写下来,十本都不止。这是一部史诗,内容太丰富了。能参加到这样的工作中是我们的光荣。” 96岁的前《新民报》编辑张林岚在会上感慨。1945年8月15日晚上,他在自贡贡井的街道上听到了庆祝的鞭炮声,“一会儿,自贡街头巷尾狂欢的高潮出现,锣鼓声、鞭炮声、火铳声……一切可以敲打的响器包括面盆,统统敲响……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幼纷纷上街游行,一直到次日黎明。”

84岁的伍福宁当年是上海岭南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的父亲是《良友》画报创办人伍连德。他还记得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从学校可以看到南京路上日本战俘整队撤离,被路边群众掷西瓜皮、谩骂解气。”

“我们经历的事情,很多都没有系统记下来。” 伍福宁觉得遇到《我的1945——抗战胜利回忆录》约稿是一次缘分,“退休后有时间了,就参与到写回忆录的这件事中来,把我的记忆毫无保留地写下来,注重真实性。”

96岁的时任自贡《新运日报》主笔张林岚、96岁的时任排长饶平如、90岁的时为福建协和大学化学系一年级学生的郑锡荣……出席座谈会的作者,多位已是年近百岁的老人。

而在《我的1945——抗战胜利回忆录》中,近80位高龄亲历者中,包括4位百岁以上老人(截至2015年),他们的身份多元,国共双方都有,甚至还有伪满和日侨的样本;回忆录涵盖中国20省30城;首度披露的史料还包括一部分日记,如亲历越南受降的日记等。

《抗战胜利·民间影像特辑》则以160余幅珍贵影像,呈现抗战胜利的重要时刻,包括主要城市的受降、庆祝和日侨遣返等。

南京受降

全面呈现抗战胜利对于普通人的影响

为这两本书的出版,编辑陈立群做了近5年的努力,天南海北地寻访了多位依然健在的历史见证者,劝说他们写下自己当年的回忆。如今两本书出版了,写书的老人多位已经不在了。

2012年,陈立群当时在做《民间影像》这套史料抢救的丛书,4月,第一辑出版之际,他在网上看到《新民周刊》记者姜浩峰博客上有一篇他爷爷的文章,是回忆抗战胜利后去南京接收日本人的仓库的事情。

陈立群看了很激动,觉得内容十分精彩,但因为只有文字,没有影像资料,收录影像为主的《民间影像》无法使用,他动了念头,想要以“1+1”的模式出两本关于1945年抗战胜利的书,一本以影像为主,一本以文字回忆录为主。

“这件事我们定了个很大的目标,希望样本是来自全国的各方的情况。”

定目标容易,寻访却是艰难的。抗战胜利已经快70年,当时的孩子如今也已经是80多岁的老人,经历过这一段历史的人越来越少,尤其经历过接管、接收的,在世的更是凤毛麟角。陈立群把这个过程形容为“双盲”,“我不知道要找的老人在哪里,他们也不知道我在哪里。”

他还记得自己见到的第一位老人是福建民革的,“我见到他时他已经101岁了,1945年接管台湾时,他是负责接管屏东的副组长。”

在家国大事之下,个人的感受和回忆轻之又轻。但也正是无数个体的回忆,才为历史的骨架填充血肉,使之生动。这些年来,中国越来越重视大历史背景下的民间回忆,但与之相对应的是,脑中还封存着当时记忆的老人,已经越来越少。

“目前这样一个回忆录,样本之多元,远远超出我们当时预期。”陈立群说,收录在回忆录中的,既有亲历南京受降和台湾光复百岁老人的回忆和接管广东、包头的回忆,也有从延安去东北接管“满映”的回忆和延安当年抗战胜利的回忆,有国立大学复员东迁的回忆,“某种程度上,比较全面地呈现了抗战胜利这一历史巨变对于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影响。”

“在我们的集体记忆里,关于抗战胜利这一块,很多还是空白。我们很幸运撞到这件事,若干年后抗战胜利这件事会变得十分重要。” 陈立群希望通过一个个坐标点,一次次寻访,留下当年城市的记忆。

据悉,18日下午2:30,上海书展第二活动区将举行《我的1945——抗战胜利回忆录》读者见面会,96岁的抗战老兵饶平如到会。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