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价值观的统一,立足于解决当下中国社会现实中的突出问题,强化鲜明的人民立场,以全面从严治党为统领,着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担当精神,披荆斩棘,强力开拓,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有力地推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一个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25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开门见山便明确了这一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立场,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

以人民为中心充分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坚持和运用上。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作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价值观的集中表达,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坚持人民立场,就是要在理论上坚持人民主体观,在实践中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人民主体性既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衡量社会历史进步的重要尺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 “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我们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人民群众信任与拥护的坚强战斗堡垒。

以人民为中心充分体现在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以人民为中心是“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之纲。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建议,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在阐释新发展理念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在马克思看来,人民群众是否得到真正解放,不仅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决定于生产的成果是否归人民所有。很显然,没有坚定的人民立场,就不可能提出和解决做好蛋糕和分好蛋糕的统一性问题,也不可能以决战决胜的政治勇气完成脱贫攻坚这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2013年11月12日,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的要求。他指出:“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 2014年10月23日,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将“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五个必须”之一,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而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把我们党搞得坚强有力,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以人民为中心,还充分体现在对文艺、新闻舆论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要求上。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他指出,“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百姓情怀、人民本色,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欢乐着人民的欢乐,感动着人民的感动”。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概而言之,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理论与实践的全部出发点和落脚点。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