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就在昨天,有幸去了一趟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老师在深圳举办的主题演讲会,在以“成长”为主题的演讲会现场,主办方分别邀请了00后、90后、80后、70后四位代表上台发表演讲。
其中一位名叫老鹰的70后代表和我们分享了他的成长故事,让我至今感慨良多所思犹深,
作为1978年出身的老鹰,刚好在出生的那一年就遇上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局之年,然而那时的他并没有觉得改革开放带给他多大的好处和改变。
在那个闭塞、落后的乡村里,他和大多数同龄孩子一样每天能做的事,不过是上房捉鸟掏窝偷鸟蛋,下河摸鱼抓虾逮野兔。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很多人都崇尚参军入伍的激情岁月里,只有他的母亲和他说,你一定要考大学。
所以有一天,当他的老师问及所有同学的理想时,在大多数人都说我要当老师,我要做军人,我要做警察的时候,只有他一个人说,我要考大学。
如果你听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上个大学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在那时那地,完成一个人的梦想却需要全家人的让步和付出。
当然,最后的老鹰同学遭到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和各种嘲讽,后来资质平平的他经历了两次复读重考,才考上了一所重点高中。
紧接着他在三年后的高考中考上省城的大学,更是在毕业之后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最让我感动的是,老鹰同学说,
其实当年我的母亲说的“大学”,并不是我们今天学生就读的本科制院校。
她的母亲所理解的“大学”就是镇上一所普通中专院校,初中毕业了就可以去学习,学满三年之后毕业就可以回村里学校教小学。
这对于当时的他们而言可是响当当的“铁饭碗”,所以我的母亲才会举全家之力供他去“考大学”。
在他演讲的尾声,他曾这样直白而真诚的说道,
我很感谢我的母亲,在那个连肉都吃不上的年月里,在那个不知道知识为何物的环境里,她能坚持让我有机会接触到知识,让我能用知识去改变我的命运,让我能够今天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的成长经历,我非常感谢我的母亲对待知识所持有的态度,她对待知识那样赤诚而善良的态度,让今天的我和当年的同龄人能拥有不一样的人生高度。
如果说,对待文化的态度,考验着这个民族的良心与道德。
那么,对待知识的态度,则标志着一个民族的文明与精神的高度。
在我毕业往后的时间里,在我所遇见的人之中,越是人生定位高远、精神世界丰富、社会地位尊崇之人,越是对知识的态度抱着十分渴求、十分尊重的态度。
因为他们总能在知识的海洋里,找寻自己对人生的精准定位、明确自己的未来与目标,将知识的方法论用时间和实践去变现,从而继续在这个世界上向更高层次的圈层中去进取。
他们本身对待知识的态度,就已经折射出他们对自己人生和未来的态度。
因为越是身处高层次和拥有高净值的人群,他们越是在乎对知识的补给与迭代,如此他们才能继续在这不断变换的时代,一直走在大多数人的前面。
这个时代,最可怕的不是没有知识可以输入,而是有人根本拒绝一切知识的输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