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
绿色发展理念,是习近平萃取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结合发展现实,又着眼未来的思想成果。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
2013年11月,习近平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作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时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习近平指出:“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因此,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刻不容缓,不容松懈。
过去几十年,中国人民普遍富裕起来了。可是,清澈的河水、清洁的空气却成了奢侈品。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盼温饱”到“盼环保”,群众对干净水质、绿色食品、清新空气、优美环境等生态的需求更为迫切。
民有所呼,党有所应。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遵循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期待,彰显执政担当,将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视为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融入治国理政宏伟蓝图。
习近平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问题“决不能说起来重要、喊起来响亮、做起来挂空挡”。他要求“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在国家发展的大棋局上,总书记的落子,展现了他深厚的民生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担当。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习近平对“绿水青山”的执着,更因为他认识到,“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他强调,“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对中国自身负责,也是对世界负责”,更是对未来负责。
“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振聋发聩的话语,不可不深思、铭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