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的培养(2)

大国工匠的培养(2)

——政府要发挥好引导作用,鼓励企业与高校特别是职业院校联手培养高技能人才

在智能制造时代,工匠的意义不仅不会减弱,反而更加不可替代。以工业机器人应用为例,能否正确操作机器人,实现个性化编程,避免机械故障直接关系着工业生产的品质与效率。目前,我国已在船舶、化工、食品、电子等领域大规模开展智能制造试点,但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人才不足,制造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脱节,生产一线职工发展环境有待改善等问题依然严峻,迫切需要建成与先进制造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中国要成为制造业强国亟需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过改革开放39年的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已经上升到全球第2位。在世界赞誉“中国奇迹”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大而不强,中国品牌在世界范围内能叫响的并不多。尽管我国是出口大国,但多数行业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大部分是通过廉价劳动力而获得的利润空间,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领域很少有中国制造的身影。究其根源,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的背后,恰恰就是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级技能人才的紧缺。

近几年,我国高级技能人才的供需矛盾十分严重,2017年人才蓝皮书《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4)》显示,我国高级技工缺口达上千万人,从而阻碍了企业甚至是整个行业的技术升级。“博士硕士满街跑,高级技工难寻找”。随着我国制造业水平不断提升,对于高级技工的渴求也日益迫切,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每年都会曝出“万金难求高级技工”的新闻。所以,中国要成为制造业强国,亟需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二、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劳动光荣的浓厚氛围

近年来,虽然国家倡导加强职业教育,但是情况不容乐观。虽然中等职业教育不愁就业——2016年就业率在96.72%,却始终面临招生难。尽管大学生就业难,父母也愿意让子女接受大学学历教育,“即便混三年大专,也坚决不让孩子读职专”依然是许多家长的想法。据近日发布的《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共有学校1.09万所,比上年减少309所;中等职业教育招生593.34万人,比上年减少7.91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42.49%。

究其原因,与社会人才观偏差,对技工认可度不高、尊重程度较低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改革人才评价标准,把技术工人真正当作创新技术技能、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力量,并且在薪酬、落户、培训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只有这样,“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氛围才能够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才能够真正成为时代风尚,才会有更多的人就读职业院校,争当高级技术工人,才能有效。

三、弘扬“工匠精神”,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

“工匠精神”就是热爱你所做的事胜过爱这些事给你带来的利益,就是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不久前,李克强总理在推动制造强国建设、持续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座谈会上指出,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竞争需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加快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要推动制造强国建设、持续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就要着力营造有利于制造业提质升级的环境,要依靠创新发展促进制造业提质升级,要充分发挥我国人力人才资源丰富这个最大优势和潜力。

2016年以来,国内多地都在评选和奖励“工匠”,目的是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良好氛围,培养造就一批具有优秀品质、高超技艺和创新精神的高技能领军人才。今后,还应持续开展评选活动,特别是要加大奖励力度,让“工匠”们得到尊重和重视,使“工匠精神”成为人们的自觉追求,融入人们的血液。这样,中国由制造业大国变为制造业强国、拥有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终将成为现实。

四、政府要发挥好引导作用,鼓励企业与高校特别是职业院校联手培养高技能人才

不久前,中央先后出台了《关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着力提升产业工人的技能素质。中央文件第一次使用“技能形成体系”概念,用来改革完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等相关制度体系,重新建构有利于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提升的体制环境,是《改革方案》的一个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视和决心。可以说,这两份文件的出台为政府与职业院校合力培养“工匠”指明了路径。

中国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缺口很大,政府及企业必须与有关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合作,面向制造业重点领域建设一批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开展“订单式”培养。

在培养“工匠”时,企业不能只做旁观者,要乐于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积极参与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和专业课程建设,在人才培养、社会培训、技术研发等方面与职业院校开展合作,要做“教育型企业”。(冯胜清)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案例栏目投稿邮箱为:anli@71.cn,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