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履行好这一战略任务,必须充分认清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优势。明确优势、用好优势,才能以更大的信心和力量推进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以下简称马克思主义“三化”)。马克思主义“三化”既是我们党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又是永葆生机活力的战略任务。只有明确优势所在,才能增强底气、蓄势前行。

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魅力

一种理论、一种主义,要存在和发展下去,必须具备为人们所认可和接受的内在魅力。开启西方解构主义的后现代主义理论的法国学者雅克·德里达曾说:“不去阅读而且反复阅读和讨论马克思——可以说也包括其他一些人——而且是超越学者式的‘阅读’和‘讨论’,将永远都是一个错误……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样一种具有魅力的科学理论。

一是富有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将人的本质归结为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基础上所结成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并考察了决定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得出了物质生产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源这一科学论断,得出了是人民群众而不是少数杰出人物创造历史的科学结论。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发展之谜的破解,引导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依靠力量,也改变了世界格局和走向。他还发现了资本主义致富的秘密和发展的软肋,得出“两个必然”的著名论断。萨特认为,“只要决定当今世界的那些最基本的东西不变,就没有人能够超越马克思”。2008年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引起人们对当代世界社会制度和思想理论的深刻反思,马克思主义再次显示出它的强大生命力。

二是富有实践性。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整个体系的核心和支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学说,就是为了指导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使人民群众用科学的理论观察和改造世界。世界社会主义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国家何时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何时就能取得成功,相反,必然走向失败。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成功,都充分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魅力。

三是富有人民性。马克思主义是为指导世界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进行革命斗争实践而诞生的,其目标不仅要解放世界无产阶级,而且要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所描绘的人类宏伟图景,即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这在当今世界上仍代表了人类的最高境界,永远是人类发展道路上的指向标。

四是富有开放性。马克思主义总是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开拓创新,勇于摒弃过时的内容,不断吸收科学研究的新成果、新方法,使自身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永远保持勃勃生机和强大生命力。

五是富有世界性。马克思主义吸收了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得到了世界文明的滋养,既摆脱了各民族自身的狭隘性,又对各民族历史发展过程和结果进行了科学总结和提升,为各民族提供了具有普遍适应性的一般原理。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定力

中国共产党最富有定力,这种定力首先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并把马克思主义“三化”不断推向前进。

一是不屈不挠地追寻。马克思主义“三化”的过程就是探索中华民族复兴道路的过程,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方向与道路的过程。为了找到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鸦片战争后,中国先后有大批仁人志士探求救国救民道路,但均告失败。只有到20世纪初,中国共产党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才真正给民族复兴带来了曙光。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过程仍是一个艰辛的探索过程。面对反革命武装力量的残酷镇压,革命不能不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而党长期处在农村,斗争环境十分艰苦,最初并未认识到要实现工作重点的转变。作为共产国际的下属支部,中国共产党不能不执行主导共产国际的苏联共产党的指导意见,一度缺乏独立自主意识。因此,在大革命后期和土地革命前期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土地革命战争后期至抗日战争后期的10年间,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深入探索革命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形成了第一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在这场前无古人的伟大革命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历了一次又一次血与火的考验,牺牲了数百万优秀党员和上千万英雄儿女,使得中华民族走上人间正道。

二是始终不渝地坚持。邓小平曾说:“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们成功建立新中国,但探索的道路并不平坦,把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坚持和探索的精神是不可能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并纠正其晚年所犯的错误,积极应对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特别是近些年社会上出现了诸如新自由主义、新左派、历史虚无主义以及所谓“普世价值”、西方宪政民主等错误思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与各种错误观点作斗争,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三是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先后努力探索和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革命、怎样革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两大理论成果。这不但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更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在这两个时期执政的合法性来源。此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继续推进。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运而生。党的十六大以后,随着全球化浪潮的迅速蔓延,高速发展的中国面临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对“应有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科学回答汇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成果——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回答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至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丰富和成熟。我们党的各项事业稳步发展,经济发展速度一枝独秀,“中国道路”和中国的前途命运被世界普遍看好,社会主义在中国大放异彩。

中国成功实践积累的实力

首先,这种实力源于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表现为:我国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大的满足,社会和谐稳定得到巩固和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国家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真理性日益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可以说,在当代中国,只有这个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并更好地促进世界的和平和发展。

其次,这种实力源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根深叶茂。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不仅作为主导意识形态在中国有着日益巩固的地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已经积淀为大众文化心理结构。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已经成为大多数中国人的基本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已经成为主流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范式,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已经成为中国大众话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当代中国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了涵盖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发展动力、发展方式、发展条件、发展战略等一套比较系统的中国特色的经济社会发展理论。这一切都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建立在“北京共识”基础上的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具有世界推广价值,对于发展中国家如何寻求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马克思主义“三化”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

再次,这种实力源于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不断加强。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行动上锐意进取的前提。我们党历来重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特别是党中央决定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后,极大地推进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深入。这一工程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对自身的理论要求不断提高,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能力不断增强,已经成为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首要任务和党最根本的思想建设。

中华文明特有的包容力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并由多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家庭。多种民族文化、多种地域文化在中国特有的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中长期并存,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开放性、多样性、包容性、多层次性特点。同时,中国文化不具排他性。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对印度佛学的包容和转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外来文化的传入,不只增进了对外来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也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

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这个民族从来就是接受外国优良文化的,相信外国的东西搞久了就成为中国的了。中国传统文化向来具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特性,对任何外来文化都采用兼收并蓄的态度,以博大的胸怀不断地吸取着世界一切文明成果。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包容性,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也必将有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三化”向前发展。

(作者系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