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宗一:在评论和改编中不断发展、前行的《牡丹亭》

摘要:自《牡丹亭》诞生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这部具有着生命精神和人性之美的传奇剧,在评论和改变中不断的发展、前行。对于《牡丹亭》的评论,内容繁多且众说纷纭,对于《牡丹亭》的改编,在形式上也是层出不穷。但无论是肯定它还是否定它,都是没有止境的。所以,《牡丹亭》永远是说不尽、道不完的。

搜狗截图17年10月27日1350_37

宁宗一 原天津古典小说戏曲研究会创会会长

点击观看视频

接下来我们说《牡丹亭》的历史。自《牡丹亭》诞生开始到如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伴随着它的传播史和接受史,这部具有着生命精神和人性之美的传奇剧在评论和改编中不断发展、前行。对于《牡丹亭》的评论,内容繁多且众说纷纭,对于《牡丹亭》的改编,也是各种各样层出不穷。但无论是肯定它或是否定它,再或者是围绕它进行激烈的争论,都是没有止境的,《牡丹亭》就这样在说不尽中流动。

从评论角度来谈,凡是研究文学史、戏曲史的人都不可能绕开《牡丹亭》,比如已故的钱钟书先生。1979年8月,钱钟书所作的古文笔记体著作《管锥编》出版,书中他颇为幽默地借用了沈起凤在《谐铎》中关于“笔头减寿”的说法。“笔头减寿”的意思是“写作的人寿命会缩减”,这本是沈起凤的调侃之言,钱钟书先生引到这里,说“世上演《牡丹亭》一日,汤显祖便在地狱受苦一日”,是为了突出戏剧大师汤显祖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在西方也有类似的说法,“世上纪念莎士比亚生辰的时候,地狱中的莎士比亚正在受罪”。之所以会这样讲,是因为这两位戏剧巨擘都是反传统的,具有叛逆思维的;都在歌颂美、歌颂光明、歌颂自由。然而那些固守着禁锢人们思想的传统的卫道士,就要对这种反传统、歌颂自由的行为发出诅咒、进行惩罚。钱钟书先生所引用的正是卫道士的言论,他想要借此告知公道的后人,传统的封建礼教是如何压榨排挤着光明和自由。事实上,卫道士的言论恰恰从反面歌颂了这些经典。因此钱先生才会唏嘘感慨:“宁与所欢,同入地狱,不乐随老僧辈升天,地狱中皆才子、英雄及美妇之多外遇者,得为伴侣”。总之,我们需要把握住汤显祖的哲学基础,即“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情,为情可以生,为情也可以死。这是当时突破理学意识形态氛围的一种真正强大的呼声。

从改编上看,又不得不重提我的恩师华粹深先生。早在毕业之前,华粹深先生与他的恩师俞平伯先生就生出了改编《牡丹亭》的想法。1934年,华粹深先生从清华大学毕业,直到1955年才终于把《牡丹亭》改编成一台戏曲晚会。经过俞平伯先生的修订,该剧于1956年在长安戏院和中南海相继上演,那一年正好是汤显祖逝世346周年,十分有纪念意义。华粹深先生在《牡丹亭》的改编历史上做出了贡献,后来该剧被收录在《华粹深剧作选》中,直到现在仍然有个别地方使用华先生的剧本进行表演。这既说明了《牡丹亭》的生命力,也说明了俞先生和华先生改编的《牡丹亭》的生命力。

新世纪之初,白先勇先生的青春版《牡丹亭》诞生了,它的面世可以说是《牡丹亭》传播史和接受史上的一次大事。白先勇先生正确把握了古典版《牡丹亭》的真正潜质,独具慧眼地发现了《牡丹亭》的心灵诗性及它真正的精神内涵。他巧妙地把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相契合的生命精神和情致内涵融汇无间,把自己对青春、对生命的思考清晰地传达给了面前的观众,即“拒绝既定命运的安排,追求心灵自由的无悔青春”。这种命题在当时具有的号召力,昭示着《牡丹亭》这部古典剧在新时期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思想境界,当时甚至有人评论说“青春版已经美到令人无法抗拒了”。过去人们都说昆曲是曲高和寡,后来白先勇先生出了一本书,叫《曲高和众:青春版牡丹亭的文化现象》。当《牡丹亭》甚至昆曲艺术能为当代人普遍接受时,这种说法也未尝不可。如果说古典版《牡丹亭》是汤显祖的心灵之作,那么白先勇则是在用心灵去感悟、去改编。白先勇先生的青春版并不是对古典版的一次简单复制,他没有拘泥于古典版,也没有束缚自己的性灵,而是赋予了它新的命题。自由、天然、青春是上苍赐给人类特别是赐给青年的宝贵礼物,把握青春的鲜活应该是人的本能,然而这种本能却常常被人轻易放过。因此在改编古典《牡丹亭》时,白先勇先生曾言一定要把握住青春最美好的时期,不然它会轻轻地来,而后轻轻地溜走,再回首时,你才知道它真正的价值。

青春版在《牡丹亭》的改编史、传播史和接受史上最大的功劳在于,它强化了青春无悔、抗拒既定命运、呼唤心灵自由等主题。新时期以后,对于《牡丹亭》的理解,实现了一种生命价值观上的非常出色的转换。因此我们可以说,作为中国最有代表性的传奇剧,《牡丹亭》在某些层面超过了《桃花扇》和《长生殿》。即使抛开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这种词汇不谈,仅仅从剧本本身来看,它仍是文学艺术上的一次巨大突破,胜过一切陈词滥调。每一个试图欣赏、研读《牡丹亭》的人,无论是接受者、传播者还是改编者,都应当去关注人心灵的自由以及如何掌握自身命运的命题,这是阅读《牡丹亭》不可或缺的一种情怀。

《牡丹亭》的传播及接受过程离不开传统文化,汤显祖和其他伟大的作家纪录了人类的灵魂史。古典版的《牡丹亭》长盛不衰,经过重新解读和阐释,它所包含的青春之美、心灵之美及对心灵自由的关注再次迸发出了新的生命力。现代的青春版《牡丹亭》则把一个个活生生的心灵拖出水面,让当代人能够与前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心灵互动。

汤显祖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美学家、一位伦理学家,更是我们绝好的知己,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讲他都是不可取代的。《牡丹亭》是说不尽的,《牡丹亭》永远活在舞台上。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