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黄河口

三上黄河口

摘要:我想放声歌唱,不知黄河大海能否为我伴奏?秋风飒爽,望蓝天在上,素描黄河入海,流过心的洪荒。

黄河之水,不停地向大海行走,为沿岸的百姓带来福祉。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的所谓“河流”是狭义的河流,多半是指流动的水,流水像日子一样无法挽留,过一天少一天,而每天都是新的开始,往复循环。在赫拉克利特看来,宇宙万物没有什么是绝对静止的和不变的,一切都在运动和变化中。恩格斯高度评价了赫拉克利特这个原始、朴素的世界观。

u=3052659948,1053944746&fm=27&gp=0

我们今天讲的黄河入海口,是一个客观现实的存在。万涓归海,长江也要入海,分辨他们的只是咸或淡的标准;而黄河入海,不但有咸淡之分,还有皮肤色泽的差异,因为这种差异,绘就了淡水入海的图形和不畏波涛的壮举。

尽管黄河流水日日新,尽管在历史的版图上,它多次任性迁途移位,但它的目标和志向从来没有改变,始终向着大海的方向,不惜千折百回。这一纯洁的目的,让黄河显得逾加伟大而壮美。

一个景区让我多次产生去走走想法的不多,唯有东营例外,我曾三上东营黄河入海口。我在想,到底是什么吸引我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多次踏上这块新生的土地?是风景优美吗?是人间多情吗?还是文化底蕴厚重哪?!我用无数个疑问来审读自己的行程。

一上黄河口,让我领略了自然有始有终的法则。没到东营之前,在我的意识里,对黄河仅有一个模糊概念,至于它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可以说之知甚少。2015年,我第一次踏上山东东营这块土地,这是一个后现代时期黄河冲积形成的新生带。而今天,黄河仍然以每年3万多亩的造地陆“技术”,威逼大海逐渐吐出侵吞的土地。多情的唐古拉山脉水源,经过十多个省市,为东营运来了西北高原填海造地的泥土。伟大的母亲河,让我们领略了自然的情怀,也让我们明白了世上的万事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既有相互掣肘的一面,更多的是相辅相生的延续。

二上黄河口,是时隔一个月后的秋天,我随东营旅游散文创作采风团,再次来到黄河入海口。彼时,秋风迷离,细雨如丝,我站在黄河入海口的盼望塔上,观看黄河入海的壮美景象。眼前的神奇景象让我浮想万千,自然的力量让老子的太极图跨越几千年时空,在这里呈现于世人面前。水溶入水的撞击,拼发出浪花的欢歌。次第望去,浩瀚无垠的大海,让人们在开阔眼界、陶冶心胸的同时,略感自己的渺小,对大海产生无限的敬意。

身后是一望无际的芦苇丛。海滩是不生草木的,海水的盐碱度超过了植物的耐受力,让草木退避三舍。芦苇为什么能够生长,多半是黄河倒逼大海让步,为野生芦苇腾退空间和地盘,让一片片碧绿为鸟类营造安身立命的天堂。黄河用它的柔情,一点一滴地积累,每年向大海要一点土地,诞生了东营。

三上黄河口,又是一个天高枫红时节,在旅游淡季,东营电视台组织承办了“2017旅游散文创作高峰论坛”,本人随作家团队奔赴东营。论坛结束后,众人参观了河口区百万亩渔业示范区,目睹了大型太阳能发电站与养殖一体化企业。这种充分、综合利用土地,搞立体农业与工业结合的方式,令人耳目一新。大面积的滩途,生长着赤碱蓬(又名:黄须菜),这种草芥植物比海带的精神还要顽强。海带自小在盐水里泡大,在海水里茁壮成长,而一出水,一见太阳,一见风就会枯萎。黄须菜生长在多盐加碱的土地上,每日受着海潮的洗礼,且把根深深地扎进盐碱里呼吸,能在盐碱滩途生根、抽芽,这种坚忍和顽强的精神,壮写了生命的赞歌。黄须菜的精神,透过空旷的原野,鼓燥着我的心房。

春夏呈现一派绿洲,沿漫长的海岸线,浩浩荡荡,宣誓生命的张力;秋天如枫叶般绚丽,万里红透,写满大自然的美丽。在海深养殖场,在乡村文化长廊,处处呈现着欣欣向荣的万千气象。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正如一片盎然春色在大地回荡。

我想放声歌唱,不知黄河大海能否为我伴奏?秋风飒爽,望蓝天在上,素描黄河入海,流过心的洪荒。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