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运衙门(2)

漕运衙门(2)

摘要: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如何加强对运河和漕运的管理,一直是历代统治者所面临的问题。

2

坐粮厅堪称“小户部”

在通州的各衙门中,坐粮厅是个特殊的机构。坐粮厅出自文献《明史·王国光传》,是明清官名,属户部,其创始人为明代万历初年的户部尚书王国光,当时王国光为了方便京城军队支取粮饷而设此衙门。《明史·王国光传》称:“京军支粮通州者,候伺甚艰。国光请遣部郎一人司之,名坐粮厅,投牒验发,无过三日,诸军便之。”到了清代,坐粮厅掌验收漕粮,由通州至北京水陆转运、北运河河工及通济库出纳等事,主官为满、汉各一人,由十一仓监督内补用,二年一期。

坐粮厅之名是有来历的。古时候,官府办公的地方,是下级官员听取长官布置工作任务的地点,所以这里就叫听事,后来省掉了“事”字,直接把这样的场所叫“听”,再后来又改叫做“厅”。“坐”是留守的意思,清代徐珂在所编辑的《清稗类钞》中有一句话:“省外各府州县,皆有坐省家丁。”这里的“坐”就有留守之义。坐粮厅是户部主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等事务的部门,而在通州的坐粮厅除分管漕粮外,还在通州东西南北四门及杨富店、洪仁桥、浮桥、张家湾、新河口、崔家楼、东岳庙及南北鹅房等处征税,并在晏公桥征收粮税。

对于通州坐粮厅的位置,运河文化研究者周良在《通州漕运》一书中介绍说,坐粮厅应是明代于通州设皇仓时创建的,具体位置在今新城内官园小学校及附近地方。宣德年间名为忠瑞馆,意思是效忠朝廷而又呈现祥瑞气象的衙门,是总督粮储太监的官署。明武宗正德年间,正是司礼监大太监刘瑾权重朝野的时候,坐粮厅添派了近20名太监。这些太监凭借掌握皇仓的重权,“需索多门,虐害挽卒”,专横跋扈,无所不为。约在嘉靖七年(1528),仅留下2名太监,至十四年(1535)取消了太监管理皇仓的缺席,由户部官员料理。于是,坐粮厅的总督粮储太监被撤换,代之而来的是一位户部郎中。

清代初期,朝廷于通州设有两座大型国仓,袭用明代两地,即西仓与中仓。为加强皇仓管理,防止仓吏、军粮经纪作弊,除在新城南门内迤东、大运西仓南门外东侧设立仓场总署外,又于西仓西门外迤南建置坐粮厅署,设满汉厅丞各一员(五品官)掌管,上隶户部。职掌漕河治理,漕粮验收,水陆驳运,征收运税,河畔杂课,仓廒修缮等诸多事务。坐粮厅署仿照京城户部衙署规模,建房二百余间。同时在西仓西门外迤北建立大运西仓监督署,具体负责西仓维修、粮储、收纳、支出、防卫等一切保管事宜,上隶坐粮厅署。在坐粮厅署之西又设协镇府,镇守通州副将居此。这三个官署在坐粮厅署北侧建造了一处较大的花园,供官员们游玩,俗称官园。随着漕运停止,衙署撤销,花园变成菜圃,官署易作民居,在花园周围形成几条小巷,合起来称为官园胡同。

3

四员厅是共议漕运之处

在通州区中仓街道,有个四员厅社区,这个社区的名字就源于仓场总督衙门的一所重要建筑——四员厅。

仓场总督衙门位于通州西北部,佟麟阁街南端东侧。据《北京地名典》载,为加强供给北平府防卫重兵的粮饷,明洪武、永乐年间在通州建有四座国仓,即大运中仓、大运西仓、大运东仓、大运南仓,以储存江淮所运漕粮,供应军队粮饷。朝廷极为重视通州军仓管理,故于通州设置仓场总署,以户部官员管理。至宣德五年(1430),明廷命户部尚书李昶专司通仓,遂于通州建管粮分司署,户部尚书驻此理事,俗称尚书馆。以后也有加户部侍郎衔的官员来通州办理公务,但尚书馆的名称却沿用了下来。

清兵初入关时,立足未稳,加上大肆推行“圈地”政策,遭到百姓反抗。清廷在通州设十三营,由总兵统率,其驻扎的总兵府就是明代的尚书馆。康熙年间,因此处北毗西仓,西近后南仓,东临中仓,故将此改建为仓场总督衙署。每年春至秋季大运河漕运期间,户部委派总督仓场侍郎满汉各一员与都察院遣巡仓御史满汉各一员,共四位大员至此总理漕务。仓场总督衙署下设东科、西科、漕科、详科、印科等5科,共同办理漕运事务。仓场总督衙署内建有理事厅一座,恢宏轩敞,为四名朝廷大员共同议理漕运、仓场等事之处,远近闻名,遂称为四员厅,在四员厅附近的街巷遂称为四员厅胡同。

在四员厅共议漕运的大员中,都察院所遣的巡仓御史扮演着特殊的角色。清初继续沿用明朝的审计体制,分设都察院与六科给事中,前者侧重于地方和军队的监察审计事宜,后者侧重于中央机关的监察、审计和纳谏事宜。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将六科给事中并入都察院,审计大权一统于都察院,使都察院在机构、地位和权威等方面,都比以前有所加强,其主要职责是“纠察百僚,纲维庶政”。都察院下设15个监察御史,以及巡仓御史、巡漕御史、巡盐御史等职官。其中,15个监察御史分别负责管辖内的审计监察事务,又分领对内阁、六部、诸院、寺、府的审计监察事务。巡仓御史、巡漕御史、巡盐御史等各自负责某一特定的审计监察事项。

漕粮事务在清代一直弊端丛生,著名书法家包世臣还写过《剔漕弊说》,称清代捐官大都集中到漕运等几个衙门,纯属“借帮丁脂膏”,逢关过卡,运米入仓,处处勒索,“沿途过闸,闸夫需索,一船一闸,不下千文”。除此之外,粮仓是一些官员眼里的肥肉,以次充好、变卖漕粮、中饱私囊时有发生,以至于通州地区一度兴起酿酒业,并形成大烧酒胡同、中烧酒胡同和小烧酒胡同,还有东麦芽胡同和西麦芽胡同。直到漕运停止后,通州的粮仓废弃,该处的酿酒业才逐渐没落。

正因为漕运舞弊严重,巡仓御史的作用就尤为重要,其职责是掌稽察京帅禄米仓等十二仓及通州中、西二仓,审核其出纳情况,禁止盗窃,厘除弊端。可惜的是,有清一代,围绕粮仓发生的弊案层出不穷,电视剧《天下粮仓》就演绎了围绕粮食接连发生的“火龙烧仓”、“阴兵借粮”、“耕牛哭田”等惊世奇案。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