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八景

通州八景

摘要:“通州八景”中,与运河有关的就有六处。除了二水会流外,还有古塔凌云、长桥映月、柳荫龙舟、波分凤沼、万舟骈集。上周三的“品读”版已经为读者介绍过四景,本期继续介绍高台丛树、平野孤峰、二水会流和万舟骈集这四景。

二水会流 方砚 绘制

平野孤峰 方砚 绘制

不有天工亦爱水,每将好景集川流。

数株老树摸崖发,几个轻鸥傍水浮。

断岸住时分峭壁,寒沙涌出敌危楼。

夜深渔笛知何处,燃竹中流几小舟。

这首清朝文人戴璿所写之诗,描述的是“通州八景”中的二水会流,二水会流指潮白河和温榆河在北运河相汇的景观。随着多处水利设施的修建,二水会流之处已变成五河交汇。五河分别是温榆河、小中河(古潮白河,即1939年改道前的潮白河)、运潮减河、北运河、通惠河,五河交汇处将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标志性建筑——彩虹之门。

“通州八景”中,与运河有关的就有六处。除了二水会流外,还有古塔凌云、长桥映月、柳荫龙舟、波分凤沼、万舟骈集。上周三的“品读”版已经为读者介绍过四景,本期继续介绍高台丛树、平野孤峰、二水会流和万舟骈集这四景。

二水会流

不有天工亦爱水,每将好景集川流

“二水会流”是通州特有景观,指潮白河和温榆河相汇于北运河的景观,北运河的北端就是由此开始的。

如果仅仅是两条河流在此相汇,这应该是很正常的事情。为什么把此景观列为通州八景之一呢?根据《康熙通州志》记载,在二水会流处形成了天然的沙嘴,形如刀削,十分壮观。

只可惜,随着岁月无情的冲刷,天造沙嘴景观早已荡然无存。但是还能看到二水会流的景象。二水具体指哪两条河流呢?一说为白河和富河,如清代通州知州王维珍有“二水光拖匹练秋,白河涛逐富河浮”的诗句。还有一种说法是潮白河和温榆河。两种说法都对,只不过是同一条河流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称谓而已。

古人以温榆河为无数泉水会流而成,谓之“百泉水”,又称“湡水”。它的名称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与汉代桑钦编撰的《水经》,当时名为温余水,简称温水。因为该河水温热,寒冬不冰,由此得名。直至辽代,始改今名,又称榆河,俗称富河。

温榆河的别源很多,主要出自西山诸泉,其次出自北山诸泉。这是温榆河在水源上的一大特点。其别源诸泉之水,形成温榆河上流三大支派,源出西山诸泉之水有二,一支注入正源径流,称北沙河,又称双塔河;一支位于北沙河南面,称南沙河;另外一支源出北山诸泉之水,称东沙河。三支流至沙河镇东南三岔口合流,称温榆河。

温榆河中游通称沙河,自昌平流入顺义西南境,俗称西河。东南流与通州交界处,与潮白河交汇,入通州境,从而形成“二水会流”景观。温榆河流至州城北关闸,以上河道统称之为温榆河,以下河道因为汉代所设“路县”,遂称之为潞河。明清时期,潞河变成京杭大运河北端的一段河道,所以又名北运河。

温榆河不仅运输军饷,还要供应大都的粮食,对开发漕运有大功,解决了大都城的运粮供水。因此它在北京的河道中地位大大提高,为大都城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到明永乐七年(1409年),明成祖朱棣在昌平修建陵寝,需运送大批建筑材料和军粮。在居庸关建立了边关粮仓。漕粮由通州沿温榆河上溯到沙河巩华城。在巩华城设奠靖仓收纳,再转交驻军或居庸关军仓。明蒋一揆在《长安客话》中有“沙河东注与潞河合。每雨集水泛,商船往往从潞河直抵安济桥下贸易,土人便之”的记载。说明在雨季,商船也可沿温榆河直驶安济桥下。

“二水会流”的另一条河流潮白河是由潮河和白河两条支流汇合而成的河流,东支为潮河,西支为白河。清代通州学者刘锡信在《潞城考古录》中称:“水经原文,沽水,鲍邱水列为二水,各有源流。”这里的沽水就是指白河,鲍邱水是指潮河,两条河有各自的源头和流经。

潮河发源于河北丰宁,经滦平县,自古北口入密云,有安达木河、清水河、红门川等支流汇入。潮河古称大榆河、濡河,又称鲍丘(邱)水,因其“时作响如潮”而称潮河。白河发源于河北省沽源县,经赤城县,于白河堡进入延庆,沿途有黑河、汤河、 白马关河等支流汇入。

潮河和白河合流经历了变迁。东汉以前,潮河、白河各自入海,没有汇合。到北魏,潮河与白河在今通州城东北汇合。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为利用潮白河运输,经人工疏浚,二河会流点北移至密云西南18里之河漕村。后来,“至顺义牛栏山汇归南注,是为潮白河”。

“二水会流”景观,随着历史的变迁不复存在,但形成了新的 “五河交汇”景观。“五河交汇”中的五河分别指北运河、通惠河、温榆河、小中河和运潮减河。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战略的推进,通州境内的河流水系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