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推进
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从过去的“农业现代化”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党对农业和农村定位的再思考,使农业农村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涉及农村的经济、农村的政治、农村的文化、农村的社会、农村的生态文明各个方面的建设。”韩俊说。
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一项重大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方针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12年后,十九大报告又用了20个字,提出了新的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专家表示,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其中的变化,反映的是新的历史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要求。
当前,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具备了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物质和技术条件。韩俊表示,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努力形成中国“三农”发展新格局。
十九大报告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韩长赋认为,“这是给亿万农民的一个政策‘大礼包’。”
韩长赋说,这一政策安排顺应了广大农民的期盼,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农民既可以沉下心来搞生产,又可以放心流转土地经营权,还可以安心进城务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预期也更稳定了,可以放心投入、扩大生产,改善农田设施条件,有利于形成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很好地继承了党对‘三农’问题一以贯之的重视并进行了创新发展,有利于形成村镇化与城镇化双轮驱动。”他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向社会各界释放了一个信号:资源要素配置要继续向“三农”倾斜,补短板、强弱项,“三农”事业大有可为。
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专家表示,报告强调“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关系,是对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弱势群体的保护。
“三农”发展新蓝图已绘就,沿着新坐标奋力前行,人们所期待的乡村振兴不再遥远。
“可以预见,乡村振兴战略将实实在在惠及农业、农村、农民,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李国祥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