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军栋:加快后勤保障社会化脚步

陈军栋:加快后勤保障社会化脚步

●融合之难,难在冲破传统思维的禁锢,难在突破既得利益的藩篱。

习主席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决策;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多次提到军民融合,强调“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后勤保障军地通用性强、互补性大,军民融合资源丰富、优势明显。应牢固确立军民融合发展理念,主动把后勤保障的力量之源扎根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土壤之中,加快后勤保障社会化脚步。

着力加强体系设计规划。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有了全面系统的规划设计,后勤保障社会化才能发展更科学、运行更规范、效益更凸显。围绕实现“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深度融合目标,在规划布局上应突出三个转变:由业务统筹向党委统揽跃升。融合式发展,是对现有保障体系组织模式、运作方式、制度标准的转型重塑,哪一个环节都不是单纯的业务工作,背后连着顶层战略落地、长远政治考量、军地各方协调,必须站在政治和全局高度,作为党委工程统一领导、统合规划、统控推进。由零敲碎打向体系布局迈进。应贯彻好体系建设思想,防止以往碎片化、作坊式的推进模式,围绕后勤军民融合的目标任务、重点领域、措施要求等,研究设计后勤保障融合方向、示范项目、标准时限,有力有序紧前推动。由传统领域向新兴领域拓展。在原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类融合项目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先进理念、前沿技术、专业力量、成熟机制等方面的融合发展,加快提高服务保障现代化发展进程。

努力破解制约融合发展桎梏。融合之难,难在冲破传统思维的禁锢,难在突破既得利益的藩篱。“枷锁”不打破,“围墙”不拆除,军民融合就只能在低层次徘徊。应紧盯这些瓶颈问题发力,拆壁垒、破坚冰、去门槛,推动服务保障社会化向深度广度迈进。破除“副业辅抓”的怠工心态。当前,个别同志仍存有军民融合“只是辅助手段”的狭隘认识和“缺乏政策文件指导”的等靠心理,导致工作推动力度不大。应立起军民融合是大趋势、大方向的工作指导,依靠规划牵引全盘带动、常态部署接续促动、严肃问责刚性推动。破除“本位主义”的思维定势。军民融合不是传统的军民共建,应改变过去一味依靠行政命令、关系协调、感情照顾的习惯性做法和片面要求地方无偿支持、单方获利的短期行为。应以军地协商方式、市场运作模式来规划融合、推动融合。破除“自成体系”的封闭格局。跳出大而全、小而全的自我保障误区,把资源从不该管的事、不该保的摊子上撤出来,按照军队“提报需求、监管质效”和地方“对接服务、专业保障”两条线厘清双方权责清单,对接军地行业标准,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把“民参军”推进到服务保障全领域,逐步走开“地方管供、军队管用”的融合保障路子。

聚力打造创新示范工程。践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应在培育先行先试的创新示范载体、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上积极实践,打造出一批创新示范工程。在“统”字上下功夫。按照把握发展方位、找准职能定位、切分工作段位的思路,进一步厘清与政府职能部门融合发展的权责清单,明确军队统管、地方统供、协议运转、依规履约的协调合作关系。在“新”字上求突破。探索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一体规划,实现平战结合、军民兼容;公共服务资源广域共享,实现医疗卫生、物流服务、文娱设施等生活保障资源优势互补;高新技术成果互通共用,拓宽军民科技资源双向开放服务渠道,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进入军队服务保障领域。在“深”字上做文章。在强化资源整合、突出基础统合、加快优势聚合上形成长远布局,形成系统完备、衔接配套、有效激励的政策制度机制,梳理总结经验模式、深层探索内在规律,在构建军队服务保障社会化体系上形成理论、制度、实践多重成果。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