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与帝国主义理论的创立(2)

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与帝国主义理论的创立(2)

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先后进入垄断阶段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相互争斗日益激烈,最终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引起革命,无产阶级革命成为许多国家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直接的实践任务。世界历史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得到新的发展。

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列宁通过对马赫主义哲学的批判,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作了系统阐述。(5点)

第一,批判马赫主义的哲学前提,提出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和哲学的党性原则。

马赫主义是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其基本前提是“物是感觉的复合”。列宁指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都承认知识以感觉为基础,但前者认为感觉发源于客观事物,是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后者认为感觉先于客观事物,是客观事物的根据和本质。这就是唯物主义感觉论与唯心主义感觉论的区别。在此基础上,列宁进一步概括了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并认为恩格斯坚持了第一条认识路线,马赫坚持了第二条认识路线。

两条认识路线的提出创造性地发展了恩格斯的哲学基本问题理论。恩格斯曾经指出,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是思维与存在谁是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这是从本体论上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列宁的发展在于强调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即思维是否是存在的反映,这也是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这样就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从本体论上进一步发展到认识论上,适应了19世纪下半叶以来唯心主义主要在认识论问题上攻击唯物主义的哲学斗争的新形势。

列宁还从哲学基本问题理论引出哲学的党性原则,指出,哲学基本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全部哲学流派尽管名称各异,观点不同,但都只能划分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没有第三个基本派别。所谓二元论、经验批判主义等派别只不过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混合而已;同时,哲学基本派别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反映了不同阶级的利益。正如列宁所说:“在经验批判主义认识论的烦琐语句后面,不能不看到哲学上的党派斗争,这种斗争归根到底表现着现代社会中敌对阶级的倾向和思想体系” 。

在批判折中主义和庸俗进化论中建构唯物辩证法体系

在1914年9月至1916年6月的一年多时间内,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点从认识论转向辩证法。列宁先后阅读了从赫拉克利特到黑格尔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大量哲学著作,重点研读了黑格尔的哲学,做了8本哲学阅读笔记。这8本哲学笔记加上以前写的哲学笔记,于1933年以《哲学笔记》为名出版。

这一时期,列宁把辩证法作为哲学研究的重点,与革命实践的发展和理论斗争新形势是密不可分的。首先,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以及各个国家内部各个阶级之间的矛盾迅速尖锐化,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难得的客观条件。深入分析矛盾的性质和发展趋势,正确处理战争与和平、战争与革命的关系成为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布尔什维克的紧迫任务。为此,辩证法被提升为哲学理论研究的重点。其次,第二国际早在1912年巴塞尔宣言中就已经制定了对未来世界性战争的政策,指出即将到来的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各个国家的社会民主党要反对这场战争,并造成各帝国主义国家的政府在战争中失败,变帝国主义国际战争为国内战争。但以考茨基、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第二国际各国社会民主党的领导人背叛革命,赞同本国政府的战争政策,成为社会沙文主义者,第二国际宣告破产。他们为了替自己的背叛行为辩护,歪曲地利用辩证法,在哲学上混淆唯物辩证法与诡辩论的界限。再次,马克思生前曾谈道:“我很愿意用两三个印张把黑格尔所发现、但同时又加以神秘化的方法中所存在的合理的东西阐述一番,使一般人都能够理解” 。但他没有实现这个愿望,恩格斯对建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作出了极大努力,但也没有建立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列宁继承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的同时,在认真阅读黑格尔《逻辑学》基础上发掘了其中的合理内核,创立了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的雏形。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