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王中汝:科学认识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2017-10】王中汝:科学认识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以下简称“7·26”重要讲话),就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重要观点和重大判断。关于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是“7·26”重要讲话论述的重点之一。准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于我们以更大的力度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一种僵化的、停滞的状态,而是一个动态的、由不同具体发展阶段相互衔接构成的、持续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目标前进的过程。在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最大实际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这里的关键是现阶段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哪些阶段性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又有哪些新的变化?

进入新常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使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内涵发生了意义深远的变化。按照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提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改革开放初期,“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主要体现在根本解决温饱问题上,“落后的社会生产”主要体现在生产的总量上。现阶段,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主要不再是产品和服务的总量了,而是质量和品质。例如,我国相当一部分行业和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同时大量的核心技术、高端产品还依赖于进口。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既有注重供给质量和效率的供给侧问题,也有注重总量性问题的需求侧问题,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必然会出现的具有内在必然性的客观状态,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经济领域内的新变化。当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不仅仅体现在经济领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参与意识等不断增强,对民主法治和社会公平正义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针对这种新形势,党中央提出,要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加紧建设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公平正义保障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平等参与、平等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的权利。在文化领域,思想观念越来越多元化,党中央也对此提出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任务和措施。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变化,总体上体现在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上。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尽管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但“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内涵的变化,赋予了主要矛盾以新的特点,也对主要矛盾的解决提出了新的要求。无视或者不能敏锐地洞察新变化、新特点、新要求,不去研究它们背后隐藏的客观发展规律,摆脱不了固有的思维定式,行动上消极无为甚至自觉不自觉地逆向而行,不能采取符合客观规律要求的方针政策举措,我们的事业不可能顺利向前推进。这是我们要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论断的根本原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入决胜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的具体阶段的新概括,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当前历史时期的具体体现。

“小康社会”这个概念,是上个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来。小康社会或人民生活到达小康水平,是我国“三步走”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这个目标,体现在数字上,就是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万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八百美元;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上,“就是不穷不富,日子比较好过的水平”。1990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进一步阐述了“小康水平”的含义和要求:“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这个要求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肯定“我们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之所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因为“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或者说是“总体小康”成就固然很大,但“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按照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的部署,与“总体小康”相对应的“全面小康”,或者“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成为21世纪头20年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提出了需要努力实现的新要求。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奋斗,当前我们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

准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髓实质和基本要求,是顺利跨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如果到2020年我们在总量和速度上完成了目标,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严重,短板更加突出,就算不上真正实现了目标,即使最后宣布实现了,也无法得到人民群众和国际社会认可。”这段论述深刻地点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髓——不是“小康”而是“全面”,即“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全面”的基本要求体现在三个方面:“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

解决温饱问题、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构成了“三步走”现代化发展战略。解决温饱问题,是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建设小康社会,是又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根据发展水平的不同,小康社会被分解为前后相继的“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两个阶段。其中,“全面小康”作为我们党在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随着时间的日益迫近,进入了“决胜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大的历史时期,被我们分解为各个具体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大目标,被我们分解为各个具体目标。每个具体阶段、每前进一步,都经过深思熟虑的妥善设计和精心安排,政策极具连续性、稳定性,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执政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是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提出的一个新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时间点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重要标志是“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以及我国发展的“新的历史起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历史时段。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完善,也是一项具有显著阶段性的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每一个具体阶段都有不同的特征、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任务。1987年,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从生产力发展和摆脱贫困的角度看,“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现在我们正在向这个路上走”。从温饱到小康,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小康到基本实现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党领导人民的长期奋斗中,不断从“不够格”走向“够格”。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理论到实践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思想观点和战略举措,“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了很多“历史性变革”的发生,在戮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的同时,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解达到了新高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市场的作用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至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是要更多发挥政府作用,而是要在保证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管好那些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一个新突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新的成果,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民主法治建设上取得了新成果。在民主方面,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六十五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还分别就民主评价标准、我国协商民主的优势、西方多党制民主的主要弊端等问题,进行了深刻论述。在法治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综观世界近现代史,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较好解决了法治和人治问题的。相反,一些国家虽然也一度实现快速发展,但并没有顺利迈进现代化的门槛,而是陷入这样或那样的‘陷阱’,出现经济社会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后一种情况很大程度上与法治不彰有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主法治的重要论述,以及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依法治国问题并作出了我们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法治建设的重要决议,开启了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新时代。

对社会建设的认识实现了新突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继续重视民生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发展的同时,提出要围绕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

快实施政企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以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党委领导和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为此,必须推进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由核准制改为登记制,以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特别是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以政社分开、增强社会活力为核心的社会体制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建设领域内的革命性进展。

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在这个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用了相当大的篇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阐述了我国的发展阶段问题,用意明确,意义深远。最大的意义,在于告诫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我们取得的成就越大,距离目标越近,越是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越是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充分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按照新阶段、新变化和新要求,妥善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完善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