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大写的承诺

【2017-10】大写的承诺

“一朝援藏,就是承诺,再苦再累也要坚持。”这是北京市海淀区“组团式”援藏医疗队成员杜锦权、董馨、贾利猛、邓海燕、马宏艳几位医生从踏上当雄这片土地开始一直践行的诺言。

停电,对于毗邻羌塘草原的当雄县来说,可谓“家常便饭”。“前段时间,有个14岁的男孩急性阑尾炎,上午十点钟开始手术,刚进行了一半,手术室居然停电了!无奈之下,医生和护士只能用手电筒照明,幸运的是,孩子的手术非常成功!”贾利猛说起的这个孩子名叫晋美,来自当雄县乌玛塘乡。拿着手电筒做手术成为了贾利猛和伙伴们在当雄工作掌握的一项“新”技能。

急诊科是处理急难险重病患的重要“堡垒”,今年4月,来自那曲地区的15岁男孩儿从早上开始就吐血不止,送到当雄县人民医院时,男孩儿已经因为失血过多而神志不清,只能安排救护车送孩子去拉萨。由于担心孩子的状况,马宏艳医生一路看护着他。路途颠簸加之情况严重,孩子不时吐出的血把马医生的白大褂都染红了!当救护车到达羊八井镇时,这个孩子已经没有了血压,临床意义为休克状态。尽管如此,马宏艳依然没有放弃,到达自治区人民医院,听说医院没有合适的血液时,马宏艳急哭了,她立即联系了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援藏的副院长周洪柱,终于将这个孩子收入病房。一场长达数小时的爱心接力,一场跨越百余公里的殊死搏斗,对于每个垂危的生命,援藏医生始终没有放弃!

繁忙的工作之余,每个援藏医生心里都有对自己亲人的愧疚与牵挂。董馨来自北京中关村医院,她说:“最放心不下的还是女儿,我去援藏了,孩子生活、学习都好像失去了目标!好在,孩子现在已经理解了我的选择!”

邓海燕的儿子只有七岁,“我多想去西zang wan。”是邓海燕的儿子写在作业本上的一句话。“藏”“玩”这两个字,7岁的小朋友还不会写。看到丈夫发来的这张图,邓海燕的心里五味杂陈。去年7月下旬,距离孩子上小学一年级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候,邓海燕答应儿子“开学第一天,妈妈会送你去学校”。可是因为援藏,邓海燕对儿子的这个许诺落空了。每次在电话中,儿子总说:“妈妈,你早点回来吧!”这句话是让邓海燕最揪心的。舍小家为大家,援藏医生们把对当雄人民的承诺看得胜于一切。

杜锦权是海淀区“组团式”援藏医疗队的领队,他始终记得刚带队来到当雄时的情景。那时,援藏医生只能暂居在多个不同地方,后来县医院协调出宽敞明亮的公寓楼,率先将这些房子给了援藏医生。“起初房间里家具、家电什么都没有,县医院巴桑院长甚至没有等我们提出申请,就协调解决了!”杜锦权总把这些放在嘴边,“有如此好的条件,我们没有理由不把援藏工作做到最好!”

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生活条件再艰苦,只要藏区人民需要,他们就会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因为,援藏,是一个大写的承诺!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