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杨宜勇:党的十九大切实加快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步伐

【2017-11】杨宜勇:党的十九大切实加快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步伐

党的十九大再一次吹响了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号角。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已然开启。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党的十九大不仅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而且切实加快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步伐。

中国现代化建设凝聚了几代领导人的心血

由1840年开始的近代中华民族现代化潮流,是伴随着世界历史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崛起而逐渐兴起的。几代领导人对现代化的理解和不懈追求,反映出他们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认识的一个客观发展过程,即一个从自觉走向自信的社会历史过程。

早在1945年,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认为:中国先实现工业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就提出了中国工业化的初步构想:“为着打败日本侵略者和建设新中国,必须发展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富强。”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进一步明确指出:“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直到1954年,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指示,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宣布了“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我国的经济原来是很落后的,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可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

1978年底,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一方面疾风暴雨式地完成了对错误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另一方面将“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发展成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且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就是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邓小平同志认为:在规划整个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要把对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提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关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蓝图,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著名的“三步走”战略。到1992年,在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同志在把“富强、民主、文明”这三大目标拓展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基础上,明确指出要“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进一步明确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是必要的”,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从而形成了“三个文明”一起抓的思想。到2003年,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根据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指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显而易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因时制宜、与时俱进,实践和建设的鲜活性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的鲜活性。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和新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不仅取得了许多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而且实现了许多深层次和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明确宣布:“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一)新征程一

从2017年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我们必须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要求,紧扣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坚定不移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重点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时间检验;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对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抓重点,精准脱贫是补短板,污染防治是强弱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老百姓体面地、健康地步入全面小康社会。

(二)新征程二

从2020年到2035年,我们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将邓小平同志确定的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的目标整整提前了15年,这既是当前发展的需要,又具有现实合理性。以目前的良好基础和发展势头,只要我们一张蓝图绘到底,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有把握的。到那时,我国会呈现一个全新的面貌:在经济建设领域,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在政治建设领域,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在文化建设领域,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历史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在社会建设领域,一方面民生全面改善: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另一方面社会治理更加有效: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在生态建设领域,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再现蓝天碧水净土。

(三)新征程三

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我们要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励精图治,着力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目标一方面着重强调了要全面“强起来”,另一方面突出了要更加美丽多姿。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即“五大文明”将全面提升,再现文明古国的时代风采;进一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更加公平正义、更加活泼有序;超越简单的单项冠军,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通过先富帮后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着力点

(一)经济建设现代化

经济建设现代化一般是指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换;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变革的历史过程。面对经济新常态,未来我们既要大力发展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要进一步完善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要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我们要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着力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科技实力和国际地位。我国经济发展要在实现由数量和规模扩张向质量和效益提升根本转变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早日迈向中高端水平。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使得经济活力明显增强。进一步优化发展空间格局,早日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不断完备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品质。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争取早日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届时我国不仅将拥有高度的物质文明,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而且核心竞争力名列世界前茅,建成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政治建设现代化

未来我们既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又要进一步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在政治建设方面,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把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和特点充分发挥出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

我们要通过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进一步完善各方面制度,有效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让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高度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早日形成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局面。届时我国不仅将拥有高度的政治文明,形成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而且将建成更加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三)文化建设现代化

中国的文化建设现代化就是指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中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推动中华文化现代化。未来我们既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又要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在文化建设方面,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确保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要通过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使得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全体人民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凝聚力不断提高。早日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中外文化交流更加广泛,中华文化走出去达到新水平。届时我国不仅将拥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社会自觉行动,国民素质显著提高,而且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将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影响力和推动力,建成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四)社会建设现代化

社会建设现代化抽象地说就是指人们利用近现代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过程。未来我们既要大力发展和保障民生,又要进一步完善社会治理结构。在社会建设方面,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要紧紧抓好民生建设,让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早日形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使得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公平正义充分彰显,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届时我国不仅将拥有高度的社会文明,城乡居民将普遍拥有富裕的生活、健全的基本公共服务,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而且公平正义普遍彰显,社会充满活力而又规范有序,将建成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五)生态文明建设现代化

生态文明建设现代化就是指发挥生态优势推进现代化进程,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未来我们既要抓单位的生态文明现代化,又要更加重视个人的生态文明现代化。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要狠抓生态文明建设,通过早日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深度打造美丽中国。尽快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使得生态文明制度更加健全。尽快形成绿色发展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使得能源、水等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气、水、土壤等环境状况明显改观,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基本建立,生产空间安全高效、生活空间舒适宜居、生态空间山青水碧的国土开发格局形成,森林、河湖、湿地、草原、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明显改善。届时我国不仅将拥有高度的生态文明,天蓝、地绿、水清的优美生态环境成为普遍常态,而且要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境界,建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